这星期,听了两次H老师的的课,课题是北师大三年级下册的《队列表演(二)(两位数乘两位数)》。课上先是回顾如何计算14×12,学生们回答:表格,口算,拆,竖式,递等式等方法,老师一一肯定,板书下14×10=140,14×2=28,140+28=168,并进一步说,今天我们用竖式来计算一下,大家想挑战一下吗?请写在作业纸上,再与同桌交流。作品展示环节,H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当小老师,解释一下自己是怎样算的,学生说先算14×2,再算14×10,最后140+28,期间老师“假装不明白”,提问14×10的10在哪里呀?学生指出,乘数12的十位是1,表示10,这样师生明晰了算理,总计了竖式计算的基本程序。接下来,老师出示点子图,通过研究点子图,来计算14×12,学生代表上台圈一圈,讲一讲,他圈出10行14列,表示10×14,另一位学生补充剩下的2行14列,表示2×14,师生对照点子图,将点子图与竖式联系起来,总结14×2=28,表示2个14,14×10=140,表示10个14,同时老师提示,哪个数字可以不用写,更简洁美观,学生纷纷说,0,因为1在百位,4在十位,教师顺势说,看来4很重要,是哪个数决定了在十位,学生回答乘数12中的1,表示10,师生总结:竖式乘法容易错,找准对位才能做。知识闯关环节,有“我会观察”“我会算”两道题,通过练习巩固,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师生最后总结竖式计算需要注意的事项。
这次课流畅许多,在算理的解释上,思路更清晰了,感觉不足的,是课堂容量较小,习题设计梯度不够。在《小学数学教师》2018.2和2018.12曾看到几篇从HPM视角来设计的,介绍到古代算筹法,格子法,划线法,台湾“视窗”记录法,明年这个时候,我希望来试一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