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依赖论#完全的记忆承载,古往今来
(2023-06-25 06:30:43)
思维自然的属性,思维活动从头到尾的依赖形态,表现了,虚拟空间的行为,对已有的记忆内容依赖,大脑里再现简单或复杂的内容,情景声音画面,组织文字的习惯,完全的记忆承载,古往今来,记忆内容在变,记忆形式在换,依赖记忆的形态,百年千年,没有改变。
公元618年隋炀帝被杀以后,晋阳留守李渊称帝建元武德,是为李唐皇朝。
一天李渊儿子秦王进宫,李渊问儿子:二郎啊,如何东进中原?
此时,李渊记忆里的内容,一定不是东进中原是与否的空白,而是记忆里,已有的答案,依赖自己的答案,依赖用过的提问的方式,试探儿子的想法。
秦王:父皇您终于下决心了。
终于二字表现了,他的思维对父皇,在此事上,犹豫不决记忆内容的依赖,终于下决心了,这句话,是他听了父皇刚才的话,新添加的记忆内容,这是刚形成记忆后的依赖,同时将其储存,下次再谈到如果进中原的话题,作为思维依赖的对象,他不会再说父皇您终于下决心了。
秦王:打败刘武周后,我就想出潼关进取中原。
现存的记忆内容,他早有的出潼关进取中原的想法。
李渊:河南有王世充,河北有窦建德,南边有萧铣,这三股势力都不弱。
他用自己对三个人势力的了解,点击出儿子这方面的记忆内容,同时,暗示儿子拿出想法。
秦王:我们也不弱。
父皇的提醒,不仅唤起他对那三个人势力的记忆,同时还将自己的势力与其比较有了,我们也不弱的答案。
这样的比较不是视觉和听觉上的比较,思维对不同记忆内容,依赖过程中不同数据在一起,有了大小和多少。
李渊:三股势力,你想先打哪个呢?
李渊没再提进不进中原的问题,说明儿子的想法和他的想法,大部分是一致的,接下来,怎样打的问题出现了,他最关心是先打谁的事。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不确定性大于最先提出来的问题,挺不挺进中原,只有是与否两个选项。而这个问题,面临三个选项,他也很难只有一个选项。
秦王:当然是王世充。
当然,肯定的语气,说明他早就想好了。当父皇提问,记忆立刻调出以备好的内容。
李渊:如果王世充与窦建德联合起来怎么办?
在他的记忆中,自己的势力与他们一对一比都占优势,但是,王世充和窦建德他们联合,自己会处于劣势。他但心更多的是对手联合,也担心儿子没有想到这一层。所以,没有回应,儿子先打王世充的意见。
秦王:我不会让他们联合。
没有否认联合的可能性,说明父皇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只表明他不会让他们联合的态度。这个态度源于和父皇一样的担心。在这一点上来讲,他和父皇思维依赖的记忆内容是相同的。
儿子的回应,他觉得儿子和自己有同样的担心,他再次提出联合的不确定性,想让儿子说出,具体不会联合的理由,这是他最终决定产生的依据。
李渊:如果,他们联合起来了,怎么办?
这是最坏的情况,也是他最想知道的答案。
秦王:第一,他们之间隔了一条黄河,过黄河很困难。第二,即使他们联合了,也会相互猜忌,这都是兵家大忌。
地貌情况的记忆,过河难的角度,很快成为联合困难记忆内容的思维依赖。两家人相互不信任的事例,记忆搜索出来,产出对此的思维依赖。二者汇总,地理和人的缺失,又是兵家大忌,联合困难,困难的联合一定失败。
李渊:武德元年四月,你和建成打洛阳,不是也没打下来吗?
看儿子信心满满,顾虑没有完全被打消,点击出儿子曾经失败的一个例子,提出来,泼泼冷水,提醒儿子多想困难。
秦王:此一时彼一时,啊!那时,河南还有李密宇、文化及,现在只剩王世充了,现在好打了。拿下河南,河南与关中连成一片后,北上可以取窦建德,南下可取箫铣,
这些情况,也是他先打王世充的理由,只不过刚才没有细讲出来,父皇提到了,曾经打洛阳失败的事,现在他们势力大减的情况,马上被回应出来了。
紧接又摆出先打下河南的好处,这个好处是推理出来的,河南的地理位置在地图上的印象,左右相邻的窦建德和箫铣,同时出现在了脑海里,思维对此依赖出的谋略。
最后,秦王回答了,攻打的时机,等夏天到了,马有草吃了,是攻打的最好时机。李渊一声好啊,结束了这次的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