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旅游(25)云岗石窟(2)11至20窟

(2017-09-06 00:30:59)
标签:

杂谈

分类: 外地旅游
2017.6.  山西旅游(25) 云岗石窟(2) (11至20窟)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   开凿于北魏460年—524年
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首批五A级旅游景区
http://s13/mw690/006bHxMgzy7dM5GoCcs5c&690 云岗石窟的山门(上图),从这个门进去就是礼佛大道

云岗石窟最大的佛像高十七米,最小的佛像仅有二厘米。

第二十窟的大佛是被誉为云冈石窟代表作的露天大佛,该佛模拟帝王形象,并以释迦牟尼佛的坐像出现,高十三.七米。大同曾是历时九十六年的北魏首都,有佛城美誉。

云岗石窟以气势宏伟,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著称,吸收和借鉴印度佛教艺术同时,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在世界雕塑艺术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以下为第十一

http://s13/mw690/006bHxMgzy7dLBydCO00c&690                                            第十一窟石佛

       第十一窟为“接引佛洞”,亦凿于公元471—494年。第十一窟内中心塔柱上下两层,样式朴拙简约。下层四面均一立佛,正面立佛两侧胁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为辽代补凿。西壁屋形大龛内七立佛,波状发式,面型丰润,形体高大,华衣飘逸。

 

http://s1/mw690/006bHxMgzy7dLByGnpS10&690                                             第十一窟石佛

           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约系北魏民间集资续凿。

http://s8/mw690/006bHxMgzy7dLBBrhRB57&690                                            第十一窟石佛                                  

                                   以下为第十二
http://s8/mw690/006bHxMgzy7dLCTskoT67&690
                                         第十二窟石佛

第十二窟为“离垢地菩萨洞”, “俗称‘音乐窟’,公元471—494年。

天宫伎乐十四身,分别演奏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琴、五弦、筚篥、箜篌、腰鼓、义嘴笛、法螺等乐器。


http://s13/mw690/006bHxMgzy7dLCU2vmsdc&690                                           第十二窟石佛

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

窟顶逆发形伎乐天,体格壮硕,具有北方少数民族性格特点。

http://s13/mw690/006bHxMgzy7dLCWNFyQac&690                                        第十二窟石佛

该窟内乐器雕刻的形制、演奏方式以及乐队的组合形式,集中体现了北魏宫廷乐队风貌和社会音乐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珍贵资料。

                                       以下为第十三

http://s7/mw690/006bHxMgzy7dLEssL4yf6&690                                  窟主尊佛像,交脚坐须弥

窟为“文殊菩萨洞”,开凿于公元471—494年。第十三窟内有著名的超高大佛像,因此又称“大佛窟”,第窟主尊佛像采用了交脚坐须弥的姿态,高13.5米,是云岗石窟的第7大佛。

       最大亮点。在主佛的右臂和腿之间,有一托臂力士,气定神闲地托起大佛近两吨多重的右臂,这是这尊佛像的最大亮点,它既巧妙地产生了力学作用,又起到了美观装饰效果。


http://s13/mw690/006bHxMgzy7dLE8kjesec&690

                                窟佛像,文殊菩萨

http://s16/mw690/006bHxMgzy7dLEtg0gv8f&690
                   东壁龛像,殿堂飞阁,流苏帷帐,神龙跃动,尽显汉风

                                        以下为第十四

http://s12/mw690/006bHxMgzy7dLJWh4krbb&690                云冈石窟第十四是云冈石窟群西部区位置最高的一个洞窟

云冈石窟第十四窟在窟室正中凿出两个方形石柱,把窟内分为前后二室。两根石柱上层隐隐可辨的是盝顶形天幕式大龛;

石柱东西两面中间各有15层千佛雕像;南北两面中间各有13层千佛像,中下部却是各刻有3层拱龛。两根石柱的形制和第六窟北壁大龛前两个龛柱相同。

窟顶的大部分已崩圮。双柱后的北壁造像已风化,东西壁各开3层龛,内容都已漫漶不清了。

http://s12/mw690/006bHxMgzy7dLJWPNnt1b&690                                      云冈石窟第十四千佛雕像

http://s9/mw690/006bHxMgzy7dLJXPOKAc8&690                                 云冈石窟第十四  千佛雕像

                                 以下为第十五

http://s8/mw690/006bHxMgzy7dLL7Skn507&690                                  云冈石窟第十五窟  千佛造像

千佛造像是佛教石窟艺术中一种非常流行的题材。通常表现为洞窟的整个壁面、窟顶、门窗、塔柱都雕刻数量众多的、横成行竖成列的小佛像。

http://s3/mw690/006bHxMgzy7dLL8jY6Cd2&690                          云冈石窟第十五窟  千佛造像,横成行竖成列
 
以下为第十六


http://s15/mw690/006bHxMgzy7dK711NbUce&690

                  ↑   第十六窟 立佛洞  为三世佛,主佛释迦立像

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毯披,胸着佩结带,大裙齐胸,立于莲花座上,突显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鲜卑各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气概。胸前的佩结带多像一条领带!第十六窟除了主尊大佛像外,再没有其他的大像了,因而洞窟空间很大。

大佛石像有修长的身材,又采用立姿,比较便于表现服装的样式和褶皱的变化。虽然这尊大佛在千年岁月的流逝中双膝以下已风化残驳,可完好的上身还是能让我们隐约在感到它整体的服装美。

这尊大佛的左手,也是一个石雕艺术非常罕见的“美点”。它有着超乎寻常的比例和超乎寻常的真实感觉,你在细细观睹的时候,仿佛能感觉到一种皮肤弹性的存在,会感到一种温暖的存在。手指相捏的自然、真实与精巧,以及指甲盖的真实状态,都达到令人瞠之以目,结之以舌的地步。

    以下为第十七

http://s4/bmiddle/006bHxMgzy7dLPg5sr1b3&690    第十七窟主像是交脚坐于须弥座上的加宝冠佛像,为云冈石窟最大的交脚佛像

佛像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短缨络,臂著珠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腿作箕踞,右手仰掌,左手屈胸。造像魁梧伟岸,唯我独尊。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

http://s8/mw690/006bHxMgzy7dLPifQvZ17&690

                           第十七窟西壁立佛为金刚光右侍菩萨

http://s8/mw690/006bHxMgzy7dLPjelgje7&690
                      
第十七窟 东壁结跏趺合掌坐佛应是金刚宝上首菩萨

  以下为第十八

http://s3/mw690/006bHxMgzy7dIxy3FFU32&690↑  第十八窟称立三佛洞主佛阿弥陀佛,傲慢与谦逊的矛盾神态

     十八窟主佛阿弥陀佛为立像,高15.5米,仰首挺立,目视远方,身躯雄伟,神态肃穆,傲视环宇。左手放在胸前做忏悔姿势见下面的故事。

中国佛教的历史,在北魏的太武帝时期出现过一个重大转折,北魏王朝的太武帝,在北魏诸帝当中以“武功”、武略“而闻名。他在其宗教信仰上有”先佛后道“的历程,当时时期曾有过”盖吴“起义,而太武帝率军前去剿灭时,却发现起义军队在佛教寺庙里藏有大量兵器,再查又在一些寺庙内查出金银珠宝,甚至妇女。许多寺庙内的僧人也不守清规戒律,在事实面前,太武帝断然下令“灭佛”。因此在今天看来太武帝灭佛也不是不无一点道理的,可就佛而言,他也称得上是“罪人”。因此他死后,其孙子文成帝恢复佛教,修建云岗时,要佛帝合一,昙曜法师的确是煞费苦心,才想出了这么一个高招,让太武帝面部表情露出忏悔的表情,左手也放在胸前做忏悔姿势,身着千佛,意为让在灭佛是死去的和尚永远压在他身上惩罚他,而衣服上的那些小佛也要借帝王们成佛入极乐之时一起升去。

  以下为第十九窟

http://s7/mw690/006bHxMgzy7dLQObPAa16&690 第十九窟主像为不空成就佛 主像

佛像呈吉祥式结跏趺坐像,高16.8米,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也是云冈石窟第二大佛。佛像耳轮齐肩,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气势凝重。左手微握拳,置膝上。右手五指舒开上举当胸,肘下方有一石柱支撑。只可惜佛像下颌已崩毁。


http://s6/mw690/006bHxMgzy7dLQOJI6pb5&690
第十九窟主像为不空成就佛 

主像衣纹简洁明快,轻薄贴体,袈裟边饰折带纹,边雕环状忍冬纹。据说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拓跋晃崇信佛教,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而另一说该佛对应复佛有功的文成帝拓跋濬,昙耀为感激文成帝知遇之恩,用心用力打造,使其成为五窟中最为宏伟的一个。

  以下为第二十窟
http://s16/mw690/006bHxMgzy7dIxzoVav3f&690 第二十窟是云冈石窟代表作  露天大佛:释迦坐像

云冈石窟最著名的第二十窟露天大佛:释迦坐像,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

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胸部以上石质坚硬,保存完好,两肩宽厚,面形丰圆,薄唇高鼻,神情肃穆。

http://s12/mw690/006bHxMgzy7dLRrAjgv7b&690                第二十窟是云冈石窟代表作  露天大佛:释迦坐像

       大佛全身比例适称,造型手法简练概括,他宽阔的身躯给人以稳健之感,他所据有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精神风貌,为这一时期佛像雕刻的杰出代表。

他微微前倾的身躯和棱角分明的嘴角,仿佛在向众生宣讲着佛教的真话,他那细细的弯眉和微启的双目,使人感到慈祥为怀的气度,他不仅是云冈石刻中的杰作,即在全国来说,也是佛像艺术中的精品。


按语:上述介绍到云冈石窟20窟自第20窟以后(第21窟至53窟),是为云冈的第三期工程。云冈石窟的后期,一般是指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到孝明帝正光末年(公元525年),总共31年,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前的那种大规模的工程场面渐渐地沉寂下来,但是在仍可利用的崖壁又相继开凿了中小型洞窟约200多个。

这些多数属于小集体或个人开凿的洞窟,这一时期的洞窟形制小而杂、自由而灵活,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大多因地制宜,但正因这后期工程,才将云冈的东部区、中部区、西部区结成一体。使之成为一条1公里长的石窟群带。

另,撰写本文时, 发现照片没拍齐,就引用了几张百度上的照片。谢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