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20-07-15 10:20:55)

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汉滨区汉滨小学 吴小红

单元主题:我与自然

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的长篇散文《带刺的朋友》。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期间穿插着作者所思所想,情趣盎然。

教学目标:

1.  品读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通过问答法、比较法感受词语的生动。

2.  拓展阅读散文《带刺的朋友》中的另外一个片段,能给动词前面添加生动的修饰语。

3.  写一段话,围绕一个中心句写出大熊猫戏水时的姿态。

教学重点:

     感受动词前面修饰语的生动。

教学难点:

    采用读和说,读和写相结合的方式把动作描述生动。

教学过程:

一、   读课题  知内容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题是《带刺的朋友》。

通过昨天的学习,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文章写了谁?干什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一定能够把这四个词组填入到相应的位置。谁来试一试

 它先爬树摇枝,再归拢红枣,然后打滚扎枣,最后驮枣急跑

3.看来呀,小刺猬是有步骤、有计划地在实施偷枣行动的。难怪作者这样说道:

聪明的小家伙,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过渡语:我们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小刺猬的聪明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来学习学习。

二、品语言 学写法

(一)抓住词语 提炼学法

1.出示学习任务一:默读2-9自然段中刺猬爬树摇枝的句子,你从哪些词语中能感受到刺猬的聪明?勾画出来。

2. 指名交流自己的:读句子,谈体会。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去掉“缓慢地”指名读,谈体会。同学们,你看到了刺猬在怎样地爬?问答合作朗读。

3.还有一个描写它爬树的句子,你还从哪个词语感受到刺猬的聪明?

  那个东西一定没有发现我在监视它,仍旧诡秘地爬向老树杈,又爬向伸出的枝条……

“诡秘地”爬是什么样子呢?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生一问一答合作读。

.合作读这两个描写爬树的句子。

4.作者又是怎么描写刺猬摇树枝的呢?问答法读句子。

过渡语:刚才我们用上了去掉词语读句子的对比方法和问答的方法在学习,从生动的词语中体会到刺猬的聪明,现在大家也可以继续这样学习。

(二)合作学习 探究发现

1.同桌合作学习第10自然段,你们还能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刺猬的聪明?勾画出来,交流感受。

慢慢地活动  匆匆地爬  急火火地跑

2.聪明的作者,写作的本事也真高明呀。就在动作前面加上一些生动的修饰语,马上把刺猬的聪明表现得活灵活现。

过渡语:小刺猬急火火地跑了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你们想知道吗?

三、续内容  补词语

出示学习任务三:给空白处补充上一个合适的词语。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都会给动作前面加上生动的修饰语啦。如果用上生动的语言来写一段话,你们行不行呢?

四、创情境  微写作

1.播放大熊猫戏水的场景,提出要求:学生当堂写一段话要求用上生动的词语突出大熊猫的各种动作。第一遍观看,第二遍一边播放一边暂停,指名说两个动作,引导在动作前加上修饰语,突出大熊猫的可爱。

2.指名朗读自己的内容,引导学生评价,评价是否用上修饰语对动作进行描述,利用展台进行当堂修改。

3.再看一遍视频,自我完善作品,读给同桌听。

4.二次展评,完成微写作。

五、做总结 促阅读

1.学生谈一谈收获。

2.我们今天学到的课文只是《带刺的朋友》中的部分内容。“我从刚开始称呼刺猬“圆乎乎的东西”到文章结尾称呼它们为“带刺的朋友”,这中间还发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呢。《带刺的朋友》等着你们去读。

3.布置作业:写一段话

板书

                  带刺的朋友 

《带刺的朋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缓慢地

             聪明    诡秘地      

 
                      匆匆地

                     急火火地

 

《带刺的朋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的长篇散文《带刺的朋友》。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期间穿插着作者所思所想,情趣盎然。本单元的主题:我与自然

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二、目标确定

教学目标:

1.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通过问答法、比较法从动词前面的修饰语中感受语言的生动。

2.拓展阅读散文《带刺的朋友》中的另外一个片段,能给动词前面添加生动的修饰语。

3.写一段话,围绕一个中心句写出大熊猫戏水时的姿态。

教学重点: 感受动词前面修饰语的生动。

教学难点:采用读和说、读和写相结合方式把动作描述生动。

三、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是读课题 知内容;第二个环节品语言 学写法;第三个环节 续内容  补词语;第四个环节 创情境  微写作;第五个环节 做小结 促阅读

 第一个环节是复习课文内容,用上“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回顾刺猬偷枣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训练学生能有序地概括一件事的能力。

 第二个环节,先采用自主学习为先的方式学习2-9自然段,组织学生围绕“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刺猬的聪明”这一个主问题进行读书、思考,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后进行分享。老师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当学生表达不够完整、体会不到位时,去掉“缓慢地”这个词语,让学生对比读句子,通过对比就会发现在“爬”这一动作前面加上“缓慢地”“诡秘地”就写出了刺猬的聪明劲儿,就有了画面感,这是第一种学习方法——对比读句子。第二种学习方法是“问答法”,师生合作问答、生生合作问答,“刺猬在怎样地爬树?”“刺猬在怎样地摇树”这样就强调出了动词前面修饰语的生动准确以及其表现效果。

自主学习完2-9自然段之后,总结出了学习方法,继续抛出本节课的主问题“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刺猬的聪明”,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第10自然段,将上一步刚刚总结到“对比法、问答法”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段的学习。第10自然段的内容集中写出刺猬偷枣的一系列动作,最为生动。在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时,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来感受语言的生动。

第二个环节的学习是为了在课文中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感受语言的生动,从而达成本节课的重点目标。

第三个环节是利用教材,在课文的基础上补充上一段话,这段话出自“带刺的朋友”的原文,采用读说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补充上生动的修饰语。

夜幕       降落下来,我      躲在树丛的背后,两只眼睛瞪得圆圆的,          等待从水沟眼儿里钻出那个圆乎乎的刺猬。

   第四个环节,从课文中跳了出来,我给出一段小视频,让学会观看大熊猫戏水的样子,围绕“大熊猫戏水的样子真可爱”这样一个中心句写一段话,同时提醒学生在描写大熊猫的动作时,用上生动的修饰语。在学生充分地说、认真地写完之后利用实物展台采用师生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评价、修改,然后进行二次微写。

  第三、四环节的设计是在第二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读到说到写逐层推进,始终围绕着“生动的修饰语”这样一个知识,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同时也紧紧抓住三年级年段的特点进行“围绕一句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一重点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小结,把“圆乎乎的小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带刺的朋友”作者对刺猬的称呼变化呈现出来,并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期间还发生过哪些事情呢”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原文的兴趣。

    之所以设计了这样的一些教学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设计意图:第一,落实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从统编教材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一特点出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第二学段“理解生词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由此可知,词语的学习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三,将“一课一得”的理念付诸于行动。从引导自主读书发现到理解交流讨论至读写结合运用,每一步都紧紧围绕“生动的修饰语”这一个知识在进行活动,层层递进;第四,以本节课的片段的学习总结学习方法,抛出探究的问题激发读书的兴趣,从课文走向整本书的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教学方法和学法

以读书方法贯彻始终,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等,在读这教学方式中完成活动,采用创设情景法设计了第三、四个环节。

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对比读书法”“问答读书法”“读写结合法”进行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总之,课堂是没有完美的,本节课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教学的思考有很多:第一,重在引导发现作者表达的特点,而对朗读的指导不够充足;第二,对于36个学生的微写作内容,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二次修改和展示;第三,在合作学习的方式上有待探索出更高效的策略。(吴小红)

学科融合的课堂教学探索

——《带刺的朋友》教学反思

    前天,在渭南市北塘实验小学执教了《带刺的朋友》一课,课后得到了在场的诸多专家指导,受益匪浅。

我所执教的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精读课文《带刺的朋友》,本文节选自儿童文学作家宗介华的长篇散文《带刺的朋友》。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期间穿插着作者所思所想,情趣盎然。本单元的主题:我与自然 ;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

  教学后,反思了以下几点:第一,落实统编教材的编写理念。从统编教材的“双线并行”这一特点出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第二学段“理解生词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用”由此可知,词语的学习是三年级的教学重点;第三,将“一课一得”的理念付诸于行动。从引导自主读书发现到理解交流讨论至读写结合运用,每一步都紧紧围绕“生动的修饰语”这一个知识在进行活动,层层递进;第四,以本节课的片段的学习总结学习方法,抛出探究的问题激发读书的兴趣,从课文走向整本书的阅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时,以读书方法贯彻始终,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读,生生合作读,指名读,齐读等,在读这教学方式中完成活动,采用创设情景法设计了第三、四个环节。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对比读书法”“问答读书法”“读写结合法”进行学习,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习得知识,形成能力。关注学习方法是我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我从“扶”到“放”,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到运用学习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虽然结束了,但是,在学科融合的教学设计方面,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

 在这节语文课上,我是可以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课堂更开放一些,比如说可以从阅读展示《带刺的朋友》整本书开始,展示学习成果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展示自己对文章的解读,以“故事会”“课本剧”“自制绘本”“小儿歌”等多种方式来呈现读书的成果,如果打开思路,学生会在任务驱动下动手、动脑,小组合作去创造,也许,就会呈现出更精彩的课堂。

学科融合教育将让传统仅停留在知识传递层面的教学互动上升到各个学科融会贯通,重视和提升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培养提升其创新意识。

学科融合是指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教育部在2017年印发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教育部已经对STEM概念进行了本土化,不同于国外强调理工科,国内的STEM更加强调跨学科、项目制学习,目的直指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科融合教育才是符合我国现有教育体制的的中国版STEM教育! 作为一线教师,只有将STEM教育理念付诸到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才会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