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点意外,《鹿鼎记》开分了。
更意外的是,豆瓣2.7……经过一上午的奋起直追,涨到了2.8,到了下午,跌到2.6。和梁朝伟版7.5、周星驰版8.1、陈小春版8.8,尚有5-6分的距离。追赶的可能性,基本为零。
和黄晓明版5.6、韩栋版6.4,尚有3-4分的距离,努力一下,或许还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说史上最低金庸剧过分了,毕竟还有丁冠森版2.5分的《新笑傲江湖》压阵。但这绝对是史上口碑最低的影视版《鹿鼎记》。
被网友提到最多的,自然是张一山版韦小宝的演技,吐槽,毫不留情——
“出道20年,他忙着恋爱演技大退步” “像孙猴子,满脸褶子演技浮夸”。
张一山的演技退化,当然是一个谜。但,新版《鹿鼎记》翻车,真的全是张一山的锅吗?
我想起一个正在慢慢过气的流行词——“内卷”。过去提起金庸古龙武侠剧这几个字,你会想到:江湖、浪漫、想象力。
现在呢?当有人再次提起2.5分的《新笑傲江湖》、大眼睛版5.7分的《新倚天屠龙记》、胡一天版6.0分的《新绝代双骄》,能想到的只剩下:
没内味儿了、粉丝营销、今不如昔....以及,花式冷饭第一炒手。
说白了,翻拍多,翻车也多。比起一股脑去吐槽张一山童星演技止步不前,我更想以新《鹿鼎记》为例,认真复盘国产武侠剧翻拍的打法与成色。
这一波资本主导的武侠剧,进步在哪(如果有的话)?不足又在哪?
当张一山版《鹿鼎记》评分“惨”上热搜,我更怀念星爷陈小春版韦爵爷了。
可为什么我们再也拍不出周星驰陈小春那样的《鹿鼎记》?这才是必须要问的问题。
最适合演韦小宝的张一山,演砸了?
还是要先从张一山演技说起。
现在吐槽张一山演技的,先问一个问题:回到两年前,用大数据系统筛选最适合出演韦小宝的国内演员,谁有最可能入选?
我说一个答案:张一山。
无他,当年《家有儿女》当中的刘星,有多古灵精怪大家就觉得他有多适合。
而我虽然因为《局中人》提前打了预防针,不要有太高期待。 但点开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 看得过程还是李诚儒老师那句—— 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讲真,韦小宝这个角色不好演,甚至可以说,是顶级喜剧演员的入场券。对,我说的就是梁朝伟、周星驰和陈小春。
这个怡红院长大的角色,凭一份巧舌如簧的口才与好运气,在错综复杂的江湖与朝堂中,玩得游刃有余,抱得七个美人归。
演韦小宝,不浮夸没那股“调皮劲儿”,太浮夸又做作。同时,虽然从小在江湖长大。
但却长出一颗玲珑心,一身江湖义气。
那些经典韦小宝,各有各的优点,但同样的好就好在,表演收放自如,调皮而不过度。
反观新版《鹿鼎记》。
原著中,机灵调皮一身江湖气的机智Boy韦小宝。被张一山塑造成了挤眉弄眼的——网友口中的“大圣“。
问题一:太过套路。
一出场必是摇头晃脑、瞪眼噘嘴、挤眉弄眼。
调皮,就是摇头晃脑; 机灵,就是眼珠子乱转,紧张,就是六神无主浑身乱晃。
这是开场说书的样子。
这是跟皇帝摔跤的样子。
这是配建宁公主玩乐的样子。
抱歉,一个样子。
问题二:用力过猛。
张一山这次的表演虽然看着灵动,但表演过于浮夸,反倒显得不太自然。
太想演出韦小宝的油腔滑调、古灵精怪。导致用力过猛,表演从有些刻意到非常刻意不等。
无论演什么,都仿佛要将心理全部用五官来淋漓尽致呈现。
但这又引出第三个问题:过犹不及。
演喜剧最高的表演境界是:自己不笑,观众却发笑了。
你见过星爷在喜剧里拼命挤眉弄眼吗?
演喜剧最低的表演境界是:自己狂笑,观众傻了。
看张一山在新版《鹿鼎记》当中,一直在帮着观众笑,但小宝这个角色的贱痞,不是夸张的面部表情,或者夸张的肢体动作就可以诠释的。
演过了,就没内味儿了。
但这,只是金玉其外的部分,是表演的尺度问题。
最可怕的,还败絮其中。
别忘了,演小宝,不仅是喜剧表演,更是表演。
而韦小宝这个角色成为金庸小生反英雄角色的巅峰,绝对不不单是靠耍宝,还有忠义、真挚等一堆特质藏在嬉皮笑脸后面,而张一山表演的层次就明显浮皮潦草。
但这也是这部剧最尴尬的地方,因为陈小春周星驰他们演出来了,由于过去韦小宝的角色过分丰满,反射出张一山角色的单薄。
所以,张一山毁经典实锤了?
且慢,新版《鹿鼎记》最让人吐槽无力的难道不是——整体的选角和表演。
看看1992版吴孟达饰演的海大富。
足够阴森不说,还能在好笑和阴森间迅速切换,刚柔并济。
这气场、这气质。才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海公公。
看完公公,再看皇帝。
梁朝伟版的刘德华,陈小春版的马浚伟,哪一个不是风神俊朗,惊艳众人。
陌上人如玉,皇上世无双。
看这版?康熙帝为什么少了一股少年气?
演海大富,就连老戏骨田雨也翻车了?《庆余年》里大家都爱的王启年,演技也变浮夸了?
这个锅,也能甩给张一山?事情果然没那么简单。
国产经典翻拍,到底输在哪里?
到底为什么新《鹿鼎记》令大家大失所望?因为没有期待就不会失望,而这版《鹿鼎记》,原本给了观众太多的信心。
导演马进,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品《营盘山警事》《幸福来敲门》,部都是高分剧。
编剧申捷更不用多说,代表作品《鸡毛飞上天》《白鹿原》,还有《重案六组》,照道理,由他们两个人操刀,哪怕那么多国产武侠翻拍扑街了,照道理,这一部,也不会输,不该输。
但它的问题恰恰在于披着告别国产翻拍剧痢疾的外衣,骨子里还是国产武侠翻拍换汤不换药的那一套。
经典配方一:节奏拖沓。
肯定有人火速打脸,这版《鹿鼎记》节奏难道不是快到飞起?
镜头一转就看见茅十八,官府的人就跟NPC一样瞬移到了酒楼,韦春花说了一句叫韦小宝快走, 韦小宝就在正片开播仅仅几分钟后,就直接到了京城,和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业伙伴,皇帝“小玄子”相遇,还和建宁公主上演了相遇名场面,这效率几乎超过了电影。
故事刚讲到3集半,韦小宝就和小玄子一起把鳌拜生擒了,第4集的时候韦小宝就小心捅死了鳌拜。
观众纷纷表示新版《鹿鼎记》的剧情仿佛开了2倍速,好像韦小宝急着去皇宫上班,这节奏分明是在“坐火箭”。
但是节奏快,就代表叙事凌厉,代表不拖沓了?不一定吧。
就说这个开场,可以开出明显的删减,大历史事件,没了,角色身份背景,也没了。
观众要是没看过前面几部《鹿鼎记》,要搞清楚这位小哥干嘛的都很难,那故事讲的是什么呢?韦小宝和小玄子摔跤,摔了大半天,跟建宁公主摔跤,又是半集。
有人会说,陈小春版这部分也不少啊,是不少,但那是建立在金庸先生原著的故事感和戏剧性已经建立的基础上,而现在的情况是节奏快是快,已经快到了观众根本不知道看了啥的程度。
经典配方二:号称制作花了很多钱,但观众看不到哪里花了钱。
这几乎是国产武侠翻拍最神奇的地方,永远是低调奢华。
看这服化道制作,大场面拍摄,为什么把皇宫拍得如此简朴?
大制作武侠剧为什么拍出了室内喜剧的味道?以至于有粉丝认定:“人家导演肯定是故意这么布置的,布景做得太好了大家会觉得这是正剧。”
行吧我无力反驳。 但请问鳌拜府邸写个鳌府是什么鬼?
场景就这样了,剧里BGM又开到飞起,好像为了能凸显喜感强行在各种镜头注入乱七八糟的欢快BGM,再次实力证明我们这是大型情景喜剧。
配乐就这样了,还有造型。
造型师请告诉我,田雨饰演的海大富在脸涂上类似于面粉一类的白色颜料,还有厚重的眼妆是什么鬼?
是要告诉观众我们不是情景喜剧是恐怖片?
配角造型就这样了,张一山的造型也是不能理解,原著中的小宝入宫还是少年,现在张一山分分钟青筋、皱纹和眼纹暴起,搭配剧中的“死亡打光”,真是一点少年气也没有。想问天问问大地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仅人物造型不过关。
作为武侠剧,武打动作戏也soso。 要么严重缩水,轻描淡写;要么走套路,毫无印象。
到最后只想问剧组,大笔投资到底投在哪里?
当然以上所有都还不是重点,真正的重点是——
经典配方三:没内味儿了。
到目前为止,《鹿鼎记》的整体风格就是无厘头喜剧风,当然,陈小春星爷版本也是无厘头喜剧,但在这部无厘头喜剧里,金庸先生还藏了半部《康熙大帝》,又藏了一幅清明上河图。
无线版始终是带着武侠味的喜剧,王晶再怎么天马行空,故事还是要回到悬念主线。
而这一版到目前为止就是一部沙雕喜剧,尽皆浮夸,尽是笑料,所有情节都往闹剧拍,所有江湖儿女都往喜剧化的角色靠,但结果反倒是三个字——不好笑。
因为喜剧是什么,喜剧是对比,是出其不意。
所有人一脸严肃搞风搞雨,只有韦小宝一脸嬉皮在搞笑,这才会好笑,而当全部角色都是喜剧面孔。男主韦小宝本身的喜剧性反而被削弱了,加上越是如此张一山越要演出好笑,结果就是过犹不及。
更糟糕的是,《鹿鼎记》只是搞笑来的吗?
92版中,陈近南对周星驰饰演的韦小宝临危受命,这些情节虽然搞笑,但其中也有很强的戏剧张力甚至隐喻,这些搞笑的细节与主题血脉相连,也是男主角走出自身局限获得新生的别致表达。而新版就是搞笑而已。
说白了。新版《鹿鼎记》最大的失误不是外观也不是表演,而是它根本没做好自己的本分——故事精彩,角色动人。
无论如何调低预期,这版《鹿鼎记》从故事到视觉呈现,都呈现出全面的疲软和平庸。
所谓的名场面,也僵硬而枯燥,你无法产生任何心惊动魄的紧张感中藏着的酣畅淋漓的喜剧感。
当然,你可以说这就是喜剧。但惊险一定要通过流血来展现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陈小春版《鹿鼎记》的戏剧感怎么出现的?
从擒鳌拜,到智斗吴三桂,观众就像跟着韦小宝然后翻过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剧情呈现出一种长驱直入、势不可挡的压迫感。
更绝的是,下一个镜头又回到哈哈哈哈哈的喜剧段落。
TVB一代王牌监制李添胜,就像挥毫泼墨,游刃有余。
什么叫四两拨千斤?这就叫四两拨千斤!
当初看的时候就惊叹,这么烂的场景,这么有限的成本,为什么却能拍出金庸先生笔下的浩荡江湖?
而一旦失去这份故事张力,一部金庸先生的绝世武侠长卷,就会在偏离剧情主线的杂耍中沦为一场闹剧。
在我看来,这就是国产武侠剧内卷下的产物。
即,在发展停滞、创造力见顶的情况下,依然在固定的套路内,重复投入,继续做无用功。
明明,观众对浮夸表演已经越来越反感和厌倦。明明,武侠套路化,已经越来越尴尬。
但就是不打算变换戏路,还继续营销着张一山的“少年感”。
追根溯源,所有问题的 关键就在于本末倒置,丢了原著精华。
活脱脱将武侠拍成了大型武侠情景喜剧,还不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