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披头士乐队:好听的旋律都被他们写光了

(2017-06-15 12:20:03)
标签:

杂谈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Oro3ny6x0zcuWAkyECRibMN02R45Eb4lKMHEtmSYY3yDNt9EevjSSZhUbyUOSUANOshWuVjHKwIFMdyTkdbnX0A/0?wx_fmt=1


其实,我并不是“披头士”的粉丝。说起英伦摇滚史上那一长串丰碑式的乐队名字,我更喜欢The Clash和Sex Pistols。


如果把摇滚乐也归纳于“流行音乐”这个大类别之中的话——毫无疑问,披头士乐队(The Beatles,也被称作甲壳虫乐队) 是流行音乐史上,公认的最伟大、最有影响力、最为成功的乐队。


虽然很久之前,我曾经坚定地反斥:摇滚乐怎么能和流行音乐同流合污。后来终于幡然醒悟:摇滚乐做到极致,就是让更多的人听到,让它变得更流行。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RDHLHfZ4O2fhevJAySiaicDbzUQH8XPGbVljtKJgvKTc1JcbGBPtRqnw/0?wx_fmt=jpeg


披头士乐队对于世界范围内摇滚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影响了自1960年代以后的数代英国摇滚乐队的音乐风格——从Pink Floyd、Led Zeppelin到Oasis、Radiohead,每一个乐队的灵魂深处,都少不了披头士留下的烙印。


与此同时,披头士乐队在北美大陆引领了轰轰烈烈的,被美国称为“不列颠入侵”的音乐文化浪潮,巨大地冲击了美国音乐的根基——2004年的某期《滚石》杂志曾经这样写道:“40年前的今天,披头士乐队永远地改变了美国……小布什在伊拉克折腾快一年了,也没弄出来什么名堂,而当年那四个利物浦人,轻而易举地就征服了美国。”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crvF2Ubyia5dl7icnLrAxSFsyHSXCBz5JKicfRicIDVbeg9xG04ESIdwxw/0?wx_fmt=jpeg



1964年,对披头士乐队意义重大,“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加拿大《渥太华日报》记者桑迪·加德纳当年曾经这样形容道:“一种新的疾病,在不列颠、欧洲和远东地区蔓延,医生们都对它束手无策。”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QibcN13WBzc2J95YatLvGM9tuOmpUicDQK8eXS8A995DhVexW7N5mQzg/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catN0DQlhCJkj8X24Kq5JPyfKWQEovVUPJGS0ia6OCjYj7g3C4MNB9A/0?wx_fmt=jpeg



1964年初,披头士乐队雄踞英国各大音乐排行榜的榜首。凭着他们最初的两张专辑——《请取悦我(Please Please Me)》以及《和披头士一起(With the Beatles)》,疯狂吸粉。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16ibIHwDicKlUkgOibEbEFG8YcFOalNFOuvxQ5dMaA0sAXjVbfbW3dX5Q/0?wx_fmt=jpeg



在美利坚,通过在电台播放和市场宣传,同样点燃了大洋另一端歌迷的巨大热情——被当年的各路媒体大肆追捧:“喔!他们的声音富有激情,令人耳目一新!”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h2Xkgoug7ic6Eb8zic1kKQx5QtT5p0Pexicn9bwfPE255393dCClYXCqg/0?wx_fmt=png



于是,就在同年,“披头士”的四位成员——约翰·列侬、林戈·斯塔尔、保罗·麦卡特尼和乔治·哈里森,开始了他们的一系列巡演:欧洲,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据说,很多场次,警察不得不动用消防喷水管,才能将“狂热的,决心在前排一睹乐手们风采”的歌迷们拦住。他们第一次参加电视直播,就登上了著名的《艾德苏利文秀(The Ed Sullivan Show)》的舞台,据说共有7300万名观众收看了那次直播秀。


1964年6月9日,披头士乐队来到香港巡演,距离北京2162公里。这应该是在那个时代,披头士乐队离北京歌迷们的最近距离。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ENGCia60fo15MF8jFuwTibcSygeuOkAJxVIdtvbTuibrBnO0tLQHic5FYQ/0?wx_fmt=jpe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ia8l16njuzHe1oz4XArgfnnasVrCvTkdpjCFgbdo43TFvsnAI2LG0Cw/0?wx_fmt=jpeg



据回忆,在1960—1970年代的北京,披头士乐队的歌曲一直处于秘密传播的状态,并未在那些隐蔽的“地下沙龙”里形成主流。但是,据说许多喜爱绘画、诗歌和小说创作的文艺青年们,就曾经带着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也带着“披头士”的黑胶唱片走进了“地下文艺沙龙”。


于是,在无数个春风沉醉,酒意微醺的夜晚,大伙儿抱着吉他浅吟低唱,唱《Yesterday》,唱《Yellow Submarine》……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yMmic9GjbMuYU1srWesjdNHatcV9ibiamVTtjLsl27uxuoHAib3QRXo6tg/0?wx_fmt=jpeg



某位老文青,细腻地描述了当年初次听到“披头士”的感受:“他们唱的英文歌,不是那种意大利美声的唱法,而是我从未听到过的声音:略带沙哑,平实,如同耳语,但非常真实,自然,直捣人心。这是另一种感受,它更加动人,因为这是真正的生活的感受。”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xN9Tph6VAtviaonbTicyoDpN3N7ELclUja6vGMZKGjcTicMUQxbOqbO4Q/0?wx_fmt=jpeg




晓松老师也在《鱼羊野史》里提到:“披头士乐队是我的超级偶像,我想应该也是全世界所有音乐人的偶像,每当大家写不出好歌来的时候,就感慨地说,为什么写不出好歌来?因为好听的旋律都被披头士写光了……”


另外,不得不说的是,日本对披头士乐队也是青睐有加。每年都要举行“庆祝披头士乐队来日演出”的各种纪念活动,将“披头士”视为“挚爱亲朋”,对自家产的赫赫有名的“X Japan”反而都未见得有多大力推崇。


可能是因为小野洋子与乐队灵魂人物约翰·列侬的关系,让这个东亚国度对披头士乐队平添了许多亲近感。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V4wt2iaf5SxJDeVRLsSo2qUicHOn4m2akSYuHtWg5wLYScaf7mj3iadoA/0?wx_fmt=jpeg



1966年6月,披头士乐队在日本武道馆举办演唱会,亦创下了狂热记录。武道馆的观众容量一万四千人左右,据说,“每天两场,场场爆满”。1966年7月1日晚上9点,NTV电视台播出了压缩为一小时的“演唱会精编版”,收视率高达56.5%。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WJDm6lOEU1eynLmCsX7frlMy4Eha8mutrfGyxH6Hftt11qia2mEOMBg/0?wx_fmt=jpeg



无疑,1960年代的日本,亦受到了披头士乐队强大的影响,当年的那些“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年轻人”,都不可避免地感染上了“Beatlemania”。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伊坂幸太郎的《金色梦乡》,岛田庄司的《螺丝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披头士乐队。另外,村上春树也是“披头士”的忠实粉丝。


面容慈祥的保罗·麦卡特尼大叔,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圆圆脸蛋儿的娃娃相。在我的印象里,他每年都会世界巡演到日本,在“东京小巨蛋”里煽情一把。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9Okn8ibxhLOsWiaH8TOBewnYuYYBLL9DzE6Egg69ANoZlWEHeuBMx93Q/0?wx_fmt=jpeg



但是,最让全世界热爱披头士乐队的人们难以忘怀的,应该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上,麦卡特尼大叔那首《Hey Jude》的8万人大合唱。这是麦卡特尼在1968年夏天,写给约翰·列侬5岁的儿子Julian的一首励志歌。


https://mmbiz.qlogo.cn/mmbiz_jpg/Oro3ny6x0ze3jfBQDwZ6lWgQw4ibSOjVhdffPiatcxI8mfSlMeLXX3zcFJqghhDiaPruv5iaaQlwH2nWoACA3eBia2g/0?wx_fmt=jpeg



“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是啊,8万人齐唱的那个时刻,岁月,仿佛未曾走远。


董  


嗜咖啡喜酒不戒烟,中意Toronto多于Tokyo。热爱Fashion,却永远都做不了设计师的码字儿人。


编辑 / 大  




本文为每日签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