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4/large/006aJlIejw1f43vrkc9vcj30hs0oe762.jpg
杀念在1891年闪现。
“我考虑杀掉福尔摩斯……把他干掉,一了百了。他占据了我太多的时间。”——从童年到暮年,阿瑟·柯南·道尔一直保持着与母亲通信的习惯,11月的这一封,成为福尔摩斯命运的某种预兆。
两年后的《最后一案》,道尔果断出手,让福尔摩斯和他的死敌莫里亚蒂教授,共同葬身莱辛巴赫瀑布。
这位福尔摩斯的缔造者,化身为一台粉碎机,转眼就把那个时代超级英雄的梦想报废。
《海滨》杂志的两万名读者愤怒了。要知道,柯南•道尔60个福尔摩斯故事中有58个发表在这本杂志上,除了《血字的研究》和《四签名》。
热血粉丝成群结队走上街头游行抗议,暴力者举起石块袭击杂志社,狂热分子甚至扬言要谋杀作者。你看,粉转黑,有时就在一闪念,这个法则123年前就适用了。
是时候来认识一下柯南道尔了,一个始终没有笔下人物有知名度的倒霉蛋儿。黑白老照片里,卷翘的胡子遮住他脸庞的三分之一,是一张英俊面孔,但看不出一点儿聪明样子。
很可惜,柯南道尔压根不是自己笔下的福尔摩斯。他和华生倒有些相似,毕业于爱丁堡医科大学,行医10年,收入才换来温饱。为了钱,他开始写自己瞧不上的大众庸俗文学,其中一个角色是后来的侦探福尔摩斯。
成名来的偶然和不可思议,连道尔自己都在困惑,这个角色怎么就火的一塌糊涂。现在看来,福尔摩斯诞生的时代,距离第二次工业革命过去20年,崇尚理性、科学方法论及共同体权威,已经成为主流。符合这一切要素的福尔摩斯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可已经弃医从文的道尔偏偏志不在此,他在忙着创作历史题材类的严肃小说《米卡·克拉克》和《白色纵队》。面对杂志社福尔摩斯连载邀约,他提出1000英镑的高价酬劳,曲线拒绝,没料到对方居然马上应允,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写,直到1891年,杀念骤起。
现实是,福尔摩斯的生死已经脱离道尔的掌控。最终,迫于读者的压力,在1903年的《空屋》里,他又让福尔摩斯重新复活。
被现实的利益或内心的不坚定绑架,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道尔的一生,也被涂抹上一丝悲剧色彩。可换个角度来看,对读者来言,又是一种幸运。
从此,拥有超越文本形象生命力的福尔摩斯,成为伦敦贝克街221号的“幽灵”。
一个从未存在,也永不死去的人。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朱柳笛
每人互动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知道福尔摩斯及柯南道尔的?
文章为每日人物(ID:meirirenwu)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