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一、目前教学存在的弊端
二、“单元整体教学”应运而生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简介
(一)、单元整体简而言之就是将学科内在联系进行整合,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进行整合,将学习过程与学生发展终极目标进行整合。将课程目标分解到年级,到学期,到单元,依据目标重构“单元”。单元内以规律、方法、学科思想为主线,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二)、单元整体课程关注的核心问题
② 数学素养
1)
2)
3)
4)
5)
1)
2)
3)
(三)、单元整体教学的框架体系
1)
2)
3)
1.知识的关联性;2.知识的系统性;3.安排的合理性;4.内容的适度性。
1)
2)
3)
实施保障:
1)
2)
5)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6)恰当呈现和利用结果;
7)合理设计与实施书面测验;
8)课程评价:1.课程计划和课程方案评价;2.导学案设计评价;
3.课堂评价;4.统一的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四)、单元整体教学的主要特征
2)利用数学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五)、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整体教学”,解决了进程缓慢、知识学习缺乏系统、缺乏联系的难题,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单元整体教学”的案例
模块一:单元绪论课。对整单元学习内容做全面了解,自主预习整个单元。并试着将学习内容画成知识网络简图。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确立单元学习目标,找出重点和难点,整理疑惑和困难。
模块二:整体把握各种四边形之间的关系,借助转化思想,借用先前对四边形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为各类型的四边形下定义,初步用图式表达它们相互之间的联系。
模块三:依据定义,对比分析各种四边形间的联系,从边、角、对角线等角度入手,总结归纳各自的性质,将各自的性质及相互间的联系完善到图式中。
模块四:借助定义、性质、猜想、证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定理,感悟判定定理的由来。独立选取一种四边形,重点把握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总结证明过程的共性规律。独立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图式。
模块五:观察知识结构网络图式,从四边开或任意一种特殊的四边形出发,探寻相互间的演变关系,从多角度总结判定方法,从而形成规律性认识,巩固联系和规律。将规律、方法进一步归纳到知识结构网络图式中。
模块六:进一步独立总结本单元学习收获,对本单元重难点进行再次全班性地展示提升;从联系,规律,方法入手,借助典型题目,进一步完善自我认知结构,通过单元反馈对本单元学习做出自我评价。
模块七:通过专题学习和拓展性练习,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知识迁移能力;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单元学习终结性评价检测学生单元学习效果。
归纳一: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出示五个图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依据“转化思想”学生从平行四边形到正方形,从矩形到正方形,从菱形到矩形,从任意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到矩形,到菱形,到正方形都进行逐一探究,切实体会到了各种图形间的转化规律。有了对图形间相互转化的深刻认识,学生对各种图形定义和性质也就一目了然了,对判定定理的认识变得深刻了,就不需要死记硬背,对知识的应用也更灵活了。
归纳二:
原来需要十几课时才能完成的一个单元,只用了七课时就很好地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从教学效果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更深入了、更系统了,应用起来更灵活了,彻底摆脱了知识零散、繁琐、机械记忆、机械套用的弊端。通过以上七个教学模块设计,能明显体会到整个单元的教学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转化思想”贯穿到了每一个模块中,成为了单元教学过程中一条凸显得主线。学生借助“转化思想”,像串糖葫芦一样把本单元知识“串联”到了一起,提醒了从整体走向部分,再从部分走向整体的思想。这样能最大限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的能力、方法,实现了对知识教学向能力教学的提升,避免了题海战术,提高了数学素养。
五、“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虽然大部分学校一直在尝试课改,但大部分学校课改不成功的原因,最主要是没有找到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之间的对接点,也就是常说的“穿新鞋走老路”。如果我们能实行单元整体课程实施,那么45分钟课堂将会呈现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状态,相信这种教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方面一定会更好。而教师也会成为了解学生学习的专业者,不再是教科书的“搬运工”。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备课组作为后盾,需要全体数学组老师的共同努力、多交流探讨,在此基础上,还需要专家在理论及实践给予指导和帮助,以及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不管如何,德州跃华学校的“单元整体教学”是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