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分解兴趣引导,让不爱动的星宝轻松学会“跳”
标签:
北大医疗脑健康孤独症运动能力 |

一、棒棒的问题
棒棒,男孩,3岁时来到我们中心。当时儿童的能力水平近似于一张白纸,语言能力基本处于婴儿期,会“嗯”“啊”、哭闹。至于粗大运动能力,据爸爸描述孩子通常比较懒,喜欢靠人,或是被抱,基本很少运动,只有当儿童发泄情绪时会跳动,无论是高兴还是生气。这是从家长反馈中我们了解到的有关棒棒基本能力的情况。最初训练中,棒棒因刚进入陌生环境显得极为不适应,上课时基本由爸爸抱着,而课堂所进行的项目往往不参与。若爸爸尝试让其下来棒棒就会哭闹,直到再次将其抱起来才会停止。通过近一周的观察与评估,我发现棒棒其实并没有爸爸说的那么弱,相反,棒棒粗大运动能力较常态儿童虽弱,但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家人的宠爱,过多地代劳,以至于很多能力没有被开发,或是说延误了。这是我对棒棒最初的评价。
在棒棒进入中心的第2周,棒棒虽然也会哭闹但在情绪好的时候也会跟随老师做简单的动作和活动。不过在训练过程中,每次遇到生活中棒棒可以完成的简单动作,他的反应通常都是耍赖不做或是茫然应对。长此以往爸爸就有了疑问:“老师,他哭闹的时候明明会跳,为什么真正让他跳的时候他就不跳了?”其实不光棒棒爸爸有这样的疑问,好多家长也同样不解。
二、初步干预

跳,是人类的一种本能,两岁左右的儿童基本开始慢慢掌握这项技能,但孤独症儿童由于神经发育、大肌肉发育的影响以及心理的恐惧,基本很难意识到自己是否掌握了该技能,即使生活中他在无意识情况下已经学会了。这就是我们要求儿童展示这项能力时,他只会茫然地注视或无视你的原因。在听了我的解释后,棒棒爸爸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可也苦恼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训练中棒棒爸爸期望能够尽快解决这个问题,但考虑再三,我还是建议,现阶段应以棒棒适应现有的环境为重点。其实对于新进机构的儿童,一般都会在第1周将课堂任务的难度降低,且以简单易完成的为主,设置一些分散练习以便于新进儿童更自由,让其更容易融入其中;另外,还会安排一些儿童喜欢的活动让其能够足够放松。
第2周,我们将目标更改为适应环境的同时,培养其听指令和与老师的配合能力。因此我建议棒棒爸爸不要着急,先让棒棒足够地适应环境,之后再针对棒棒的情况为其制定适合的训练内容。
棒棒进入中心的第3周。从观察中我发现棒棒并没有完全适应环境,不过好在这周棒棒虽有哭闹和逃避,但较前两周不同,哭闹强度和频率都缩短了,且完成任务的效率也加强了。我决定本周开始引导儿童学习跳跃。跳是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所以引导要比教儿童如何跳跃简单得多。从棒棒自身能力分析,他的下肢肌力和腰部力量是足够支持其完成自身跳跃的,同时他本身又具备弹跳能力和良好的平衡能力。这些能力都是不需要再训练的,我只需要将他本身的跳跃能力引导出来即可。接下来我开始给棒棒爸爸安排一些必要的训练内容和辅助方法,同时叮嘱他要把棒棒的强化物找到。这样才能促进棒棒更快地学会跳跃。
具体的训练内容如下:
1、跳大笼球,每天完成1000~2000下,根据棒棒身体情况做调整。
2.扶栏杆跳蹦床,每周3次,每次15~20分,可以一边跳一边看感兴趣的节目。
3.在家长的辅助下完成原地跳跃的动作,每天30个,家长需在棒棒后方进行辅助。
三、强化物干预

训练一段时间后, 根据棒棒爸爸的反馈,棒棒除跳大笼球以外,其他两个内容都很排斥,而且跳球也是爸爸在使力,棒棒基本不用劲儿。针对棒棒爸爸的叙述,且考虑到即将放假,我决定更改我的训练内容,具体如下:
1、跳大笼球,每天完成2000下,根据棒棒身体情况做调整,跳跃的过程中可尝试儿童自己发力。
2、扶栏杆跳蹦床,每周2次,每次15~20分,可以一边跳一边看感兴趣的节目。
3、每天坚持跑步,时间30分,中间休息3次。
4、尝试玩骑小鹿,要求棒棒坐在小鹿上,双手抓住角,身体在家长辅助下做起伏动作并向前移动,辅助位置由后方慢慢转到前方。
接受训练一个半月以后,假期结束,我们又开始了往常的教学,上课第一天我特意设置了有关跳跃的内容想观察棒棒有没有一些变化。
通过观察我发觉,第一环节听指令做动作,棒棒尝试跳,但没有成功,之后家长一直全躯体辅助剥夺了棒棒继续学习的机会;第二个环节跳小鹿,棒棒当然并没有跳起来,但是有个变化是棒棒双脚向前移动一步,身体又坐回来了,之后家长开始拉着他向前走;第三个环节跳大笼球,虽然棒棒的确没有使劲跳,但我发现棒棒爸爸也没有尝试让他自己跳。
课下,我找到了棒棒爸爸,交流了放假期间棒棒的训练情况以及是否有进步,结果爸爸的回答却是:“我们一直在训练,也按要求做了,可没发现孩子有什么变化啊!”听到爸爸对于假期的反馈,我很失望,失望在于其实课上我发现了棒棒的进步,但是作为最亲密的爸爸竟然丝毫没有察觉。我把刚刚所发现的棒棒能力的变化与棒棒年前能力做了简单的分析,让他了解到棒棒进步的地方,对于爸爸在训练过程中辅助的错误使用进行了纠正与指导,并叮嘱他注重细节,时刻关注棒棒的能力变化。
辅助对于儿童良好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不及时或过多的辅助,以及迟迟不撤除辅助都会阻碍训练的进行。
四、强化效果

根据棒棒目前的能力,我开始督促棒棒爸爸加强对棒棒的训练,且尝试要撤除辅助,引导其独立,内容上稍作修改:
1、跳大笼球,每天完成2000下,根据棒棒身体情况可适度增加次数,尝试减少辅助。
2、扶栏杆跳蹦床,每周3次,每次20分,可以一边跳一边看感兴趣的节目。
3、每天坚持跑步,时间30分,中间休息2次。
4、玩骑小鹿,要求儿童双手抓住角,身体尝试做起伏的动作并向前移动,家长半辅助,每周4次。
5、在家长的半辅助下完成原地跳跃的动作,每天20个。
6、尝试练习跳跃较低的障碍。
经过近3周的加强练习,棒棒终于可以跳起来了!虽然并不高,但是对棒棒来说却是极大的进步。
总的来说,对于棒棒的进步我们还是非常开心的,但仔细反思下来引导棒棒跳跃所花费的时间过于长了,究其原因,其实训练中无论是家长还是作为训练者的我们都走了很多弯路,比如对于辅助的使用,介入及撤除不及时,而且也忽略了棒棒爸爸不能像老师那样可以随时随刻关注到每一个细节。因此要告诫大家的是,训练时要多关注儿童的每一个能力变化,恰当使用辅助及强化,这样才能使儿童更好更快地进步!
【专家点评】

过对本篇个案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细致观察能力,还有就是了解到,对于新进入机构的儿童来说,让其尽快适应新环境而不是过早、过快地介入学习项目非常重要。
因为儿童与教师建立比较强的信任关系以及和教师之间能进行良好的互动,是提升儿童能力、设置教学项目的基础。同时教师应做到和家长及时沟通,让家长真正认识到儿童的实际能力水平,增加家长的认同感,这样才能使家长有效配合教师的干预训练。
教师应指导家长使用正确的辅助方法,以及在适合的时机撤除辅助,以此提高儿童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同时应注意的一点是,教师和家长之间要及时、有效、经常沟通,这样才会适时了解儿童当下能力及发展状况,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北大医疗脑健康:http://www.pkucarenjk.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