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不停学习,只为五岁自闭症外孙早日康复

标签:
儿童自闭症/孤独症自闭症康复方法育儿健康 |
如果说,有什么是一位出生于1957年,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路高歌猛进发展变迁史的老人没有经历过的,大概就是得知自己的外孙患有孤独症吧。
“孤独症”这个词语对63岁的老人来说过分陌生,像是屋内穿着夏装,可打开门却被屋外严冬的冷风撞了个满怀,不知为何,却全身心地觉得恐惧与危险。
一、发现问题
桂荣(化名)的外孙贝贝被发现与同龄孩子不同时,已经5岁了。
贝贝的父母忙于工作,平时对孩子疏于陪伴,又因为之前从未接触过与贝贝年龄相仿的小孩,因此并未发觉孩子是否异于常人。
那一天是幼儿园的家长探访日,姥姥和其他小孩的家长一起站在活动室外巨大的窗户前,观察着各自孩子的一举一动。活动室内老师组织小朋友们聚拢在一起合唱儿歌,可是贝贝始终握着自己的玩具熊,对老师的要求不予理睬。
同伴们跟着老师的节拍整齐地唱着儿歌,可是贝贝无论如何都不为所动。姥姥望过去,心里很焦急,想着孩子平时淘气不听自己的话也就算了,怎么到了学校连老师的话都不听了。
其实姥姥早就听老师跟自己反应过关于贝贝的情况,但姥姥并未觉出异常,或者说,不愿相信自己的贝贝有什么不同。
“说话晚其实很常见的,那时候我也没当回事儿,唉,都怪我啊……”
姥姥回忆起最初得知贝贝的不同时,非常后悔自己当时没有当回事。经过这次家长探访日,姥姥终于决定让贝贝的父母带孩子去专业的机构检查,在姥姥的一再坚持下,贝贝的父母终于同意了,经过繁琐专业的一整套评估,贝贝最后才得出结果——孤独症。
这个结果令大家都难以置信。抱着最后侥幸的心理,贝贝的爸爸打听到,北大六院是孤独症领域最权威的医院,于是一家人前往了北京。到了医院,姥姥将贝贝的身体检查报告拿给医生看,但医生直接摆摆手说:“您家的孩子评分只有56分,已经可以确诊是孤独症了。建议先不要再上幼儿园了,赶紧开始康复,否则孩子跟不上进度,以后也很难进入社会了。”
听到专家这样的回答,贝贝姥姥和父母悔恨不已,怪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孩子的问题。
二、专业铸就成长与改变
经过咨询,一家人带着贝贝来到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开始接受训练,虽然贝贝被诊断比较晚,但是好在情况不是非常严重。
仅过了两个月,贝贝已经得到相当大的进步,贝贝的感统能力欠佳,走路经常摔跤,显得很笨拙。之前大家都觉得可爱,可是被确诊后,每次看到贝贝摔跤,家里人都觉得难言的心痛。好在接受了专业的康复干预,并且为了配合老师的干预,姥姥会在课后时间,给贝贝买平衡车、泡沫杠杆等道具帮他做训练,现在贝贝的感统能力有了大大的提升。
贝贝跟着机构康复的这段时间,姥姥也没有闲着,为了更好得照顾贝贝,也为了配合老师对贝贝的干预工作,姥姥报名了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的ABA康复师课,里面从入门知识一直到专业的实操讲解,都面面俱到。学习的这段日子里,姥姥也渐渐开始懂得如何配合老师的干预,知道了老师进行每一步教学的目的与意义,同时看着自己的外孙不断在进步,姥姥悬着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
姥姥知道了原来对于小孩来说,能够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要求是多么重要。这是最最基础的事,因为只有孩子能够明确提出要求,大人才能具体地满足他的需求,才能避免孩子的哭闹以及其他一系列问题行为的出现。
同时姥姥对于孤独症的理解也大不一样了,从前这个词对她来讲陌生而危险,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便是对此一无所知,经过系统的学习,对于康复的视角有了新的认识——只要干预及时并且科学、系统,孩子还是有非常大的可能融入正常的生活中的。
三、积极面对才能解决问题
现在,贝贝的问题行为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相比以前也开朗了非常多,学会了倾听别人讲话,并能以此为基础进行回答与提问。
姥姥相信,只要坚持干预并运用她在《ABA康复师进阶课》学到的应用行为分析知识进行泛化,相信自己的贝贝总有一天可以适应社会,并融入社会的。
生活总是给人出乎意料的惊喜或是意外,但不论发生了什么事,只要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平静地面对一切,相信总会出现转机,正如姥姥的人生哲学。
如果暂时没有能力改变当下的苦难,那就试着改变自己,让自己有能够面对和改变这些的能力与心境。与其一味地沉浸在苦痛中无法自拔,不如想想如何改善目前的苦痛。
相信总有一天,姥姥会迎来贝贝成功迈入社会的一天,不管那一天是否尚无期限,但只要现在是一刻不停在努力改变着的,那便未来可期。
北大医疗脑健康:http://www.pkucarenj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