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让病毒肺炎击垮你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疫情期间的心理防护

(2020-02-03 13:54:32)
标签: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

教育

健康

育儿

自闭症

集结众力,护航星宝成长,《星宝蓝书包孤独症公益项目》特别策划#专家在行动#大型线上科普活动。
我们将围绕疫情应对方法、家庭干预策略、如何延续训练效果等内容给出专业指导建议,开启科普专栏,让大家每天在家就能得到专家们的指导!

近期疫情严重,人们接收到了很多负面信息,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慌的情绪。

今天我们主要从疫情中易出现的心理性不适状态、康复师和家长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三方面来进行介绍。

在疫情中出现的心理性不适状态

1. 情绪

一提到“心理不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情绪方面。

的确,在这种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又涉及自我人身安全的突发疫情的情况下,我们往往会出现焦虑、恐慌、不安等情绪。

而且,现在疫情已经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了,仍旧没有得到特别好的控制,所以人们很容易陷入沮丧绝望、悲伤无助、甚至抑郁等情绪状态

有些老师和家长会疑惑,“我现在所处的地区相对安全,平时也不出门,为什么我的情绪还是会受影响?”

这是因为,病毒是突然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重大变化:我们现在长时间不能出门、街上的人也很少,而社交媒体等之前我们作为娱乐的活动,现在也在持续为我们展示疫情相关的内容。

我们常说,突然换生活环境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那么突然换了环境的气氛,也会导致心理情绪上的不适应。

2. 不适症状

我们平时习惯于压抑情绪、让自己表现出比较平静和良好的状态,但是却能够通过身体状态直接感受到。比如:

睡眠异常:失眠、睡不醒,没有精神等;

饮食异常:吃不下、通过暴饮暴食以求得心理安慰等;

身体不适:头晕头痛、恶心无力、胃痛等。

3. 态度-行为

在出现情绪压力或身体不适症状时,每个人采取的行为策略和态度都不一样。如:

回避-盲目乐观:不戴口罩,拒绝信息,不在意;

过分紧张:疑病、不停消毒、盲目吃药、用偏方、信谣言;

悲观绝望:自伤、自杀意念、攻击性行为(尤其是自己或周围人出现身体不适情况时)。

自我状态评估

现在的我们通常会花费很多时间去了解外界疫情的情况,但是,此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也非常重要!

刚才我们提到,情绪不是我们经常能明显感受到的,它是大脑的自然反应,所以我们先从自己的想法入手,列举最近经常想到的事情。

以下是我列举的例子,包括个人想法、身体扫描、行为模式和心理感受等:

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状态?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之后,有可能会变得更紧张(“原来我处在焦虑中,原来我有抑郁的情绪,我该怎么办呢?!”)。

我们首先要明白,在有疫情危险的状态下,出现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要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反被情绪控制。

比如,有时候我们因为生气而引起了情绪爆发,会摔东西、大喊大叫等,这就是被情绪所控制了。

当然,控制情绪不是指一味地压抑,而是要选择合理的、没有攻击性的表达方式。

Tips 1:多与家人沟通自己的情绪感受

注意,在和家人朋友进行沟通交流的时候,要以表达自己当前的状态为主,这样才有助于我们情绪改善。

而不是一坐下来聊天就谈与疫情相关的消息,这样会将自己本身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彼此,引起更大的焦虑和恐慌。

Tips 2:理解对疫情和错过的焦虑

现在是信息时代,每天都有铺天盖地的消息传来,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一会儿不看手机就会错过很多事情,尤其是与疫情和健康相关的内容。

因为“错过”而产生的失落感,会促使我们不断地摄取信息,这不但不会缓解我们的情绪,反而会带给我们更大的压力。

Tips 3:有选择地接受信息

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更不要频繁地将精力投入负面新闻之中,务必要选择官方可信的渠道。

康复师怎样调整自己的状态?

老师和康复师,是同理心、同情心、共情能力非常强的群体。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汇叫“代替性创伤”,指:当我们共情心和同理心很强的时候阅读故事或新闻报道,如果其中的人物和我们的相似度比较高,便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到这个故事之中。

现在有很多疫情的报道,确实会让我们感到非常难过。如果我们将自己代入到这个故事当中,会产生非常强的无助和悲伤的情绪,就像代替其中的人物受到了创伤一样,这就是“代替性创伤”。

因此,我们建议大家不要经常看个人性很强、很容易自我代入造成代替性创伤的文章和报道。

我们不如去做一些公益活动,例如进行捐助,从共情的角色中走出来,用理性和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些故事,这样也会给疫区的人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家长在家庭中如何调整情绪状态?

1. 保持生活

其实,家长的心理防护多数做的比较好。

一方面,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抗压能力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家庭生活能帮助家长得到生活的安全感和平常心,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亲子互动中。

所以,我建议家长注意防护,但不要停止生活,要保持与孩子的互动和稳定健康的生活日常。

现在越来越多的媒体或公众号会给孩子介绍“什么是病毒”,其实家长在给孩子进行科普的时候,也可以帮助自己调整情绪,因为输入给孩子的信息往往比较积极乐观易懂,这也是帮助家长建立信心的过程。

2. 维持训练习惯

我们要帮孩子维持住日常生活习惯,这样能帮助孩子进行活动消耗精力,就不会有太多的时间进行自我刺激,或是由于缺乏关注而引起的情绪爆发。

并且,孩子的自控力不如成人,如果一段时间不学习、不完成任何任务的话,他们很难转换到学习的状态,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3. 投入喜欢的事情里

家长也是如此,应该把注意力从疫情中转移出来,不管是带孩子训练还是游戏,要投入自己喜欢的事情里。

4.  适度期待

最后我要强调一点,很多家长的压力来源不仅仅是疫情本身,更多的是跟孩子相关的健康和对孩子的期待。

例如,一定要孩子学会某项技能(如,进门一定要立刻洗手、摘口罩,一秒都不能耽误,这样才能保证不被病毒感染),但是这样会给家长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

我们要去探究其中的预期和意义,这样的预期会像条条框框一样,定成了死规矩,但我们对于很多事情的掌控程度是有限的,往往会有心无力,这种情况会让我们很不舒服。

很多人比自己想象中更有承受能力、抗压能力,这会帮助我们解决很多过去不曾面对过的问题,我们要有树立这样的信心,它会成为我们战胜压力的原动力。

希望大家都健康、积极,我们一起平安渡过难关

北大医疗脑健康:http://www.pkucarenjk.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