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科普文章丨什么是ABC行为记录法?你会正确使用ABC记录法吗?

(2019-09-16 19:30:15)
标签:

健康

教育

情感

育儿

自闭症

ABC是antecedent/behavior/consequence的简称。A是指antecedent(事前),行为(behavior)发生的前事, B是指behavior(行为), C是指consequence(结果),目标行为B发生之后环境有哪些变化?B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和后果? 

在进行ABC分析时,首先需要判断B,B可以提前写好,因为这个B必须是需要干预的,才会想进行后续的观察和测量,所以第一步是定义目标行为B。对行为的定义必须要具体、可观察、可记录、可测量。之后再来记录A和C。

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专家在这里提醒您要注意,A和C分别指目标行为B之前和之后发生了什么,这里要求时间临界点非常接近,有时甚至是几秒之前或之后的事情。

对A和C的描述也需不带主观色彩,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只对A和C进行事件、场景的描述,不加入任何的个人揣测和想当然。

场景示例:

天天吃过饭后的活动是“练习插蘑菇钉”,刘老师拿出蘑菇钉材料放到桌面后,天天说:“我要尿尿。”于是刘老师立马带天天去卫生间。回到教室后,天天插了两颗蘑菇钉后对刘老师说:“我要尿尿。”刘老师又带天天去了卫生间。回到教室后,天天插了两颗蘑菇钉后对刘老师说:“我要尿尿。”刘老师起身后,天天跑出了教室,但是没有去厕所。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916/3e77f7ec9be5413aa0b95dc36ddeef96.JPG

天天不停上厕所的行为功能是为了不参加饭后活动(逃避任务)。

在北大医疗脑健康儿童发展中心老师会通过ABC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天天不停上厕所的行为发生在进行饭后活动期间,他认为只要他去上厕所就可以不完成“练习插蘑菇钉”的这个活动,而不是真的想上厕所。他没有直接表达“我不想做/我不会做”,而是选择了直接逃避这个活动。

行为功能的前事与后果划分依据

北大医疗脑健康:http://www.pkucarenjk.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