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师到名校长
--记福建特级教师,柘荣一中校长缪钦
几年前,曾有一位老校长意味深长地告诉我,做教师,需要耐得住寂寞;当然,他还说,仅有耐性还不够。可惜的是,我最终还是没能耐得住寂寞中途逃掉了。不过,这反而更使我对那些长期坚守教师岗位,尤其做出一番成绩来的教师心存敬意。缪钦应该是其中之一。
身居第一线
缪钦,福建福安人,1983年毕业于宁德师专,为了支援山区教育,年轻的他毅然放弃了优秀毕业生的统配机会。只身到柘荣山区工作,并以“老老实实教书,堂堂正正做人”自勉。
缪钦从教25年来,先后担任过普通教师、科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副校长、校长等职,唯一不变的是他始终不放弃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教师是我的本色,对三尺讲台我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从学校教育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校长也尤其需要来自一线的信息,它是科学决策的保障。”
在担任教师和校长期间,缪钦先后共教过11届高中毕业班,1届初中毕业班。所带班级均班风良好,成绩列全市中上游水平,曾多次辅导学生参加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并获得好名次。
缪钦不仅自己教学成绩突出,他还带领教学组其他年轻教师成长。1991~1997年他任教学教研组长期间,注重培植组员的团队精神,在组内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术氛围,使年轻教师得以迅速的成长,先后共有3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2名教师被评为市级优秀青年教师。1998年,他所在的教学组被授予省“先进教研组”称号。
1999年9月~2002年7月,他又开始了教学备课组组长的工作。对有些人而言,这些“卑微”的职务根本算不上什么甚至有可能被认为是麻烦,而缪钦却不这么认为,他把这些角色当作了锻炼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最好机会。
当被问及教师成长最重要的因素以及自己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的问题时,缪钦回答说,学会学习,学会教育,学会反思,学会研究都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因素,而耐得住寂寞的心态和持之不懈的精神对支持自己的事业追求同样重要。教育需要一种执着、激情和忠诚的精神,就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境界。也许正是出于此种境界和心态,缪钦才对接手的各种工作兢兢业业,毫不抱怨。
当上校长以后,缪钦更是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说,怎样才能使老师信服?校长要率先模范遵守学校的教学常规和其他管理制度。当然,在教学上,校长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主渠道作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每年高考,缪钦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校长,总是身居第一线,为高考进行宏观部署,系统规划,搜集信息,分析教情、学情、解决问题。
育人之道
缪钦在坚持一线的教学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育人的职责。一方面,他倡导在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他创造性的提出了德育课程校本化、德育研究课题化、德育教育活动化、德育思路演绎化、德育过程归纳化的工作思路。重新阐释了“德育为首,教学中心”的内涵,提出了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德育为半径、德育工作的力度和成效决定着学校的教学成就”的新观点:同时大力提倡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为学校优秀校园主流文化的形成和教学质量连续11年的攀升奠实了根基。
缪钦认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教与研相结合,学与改相结合,是优秀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他自己更是深有体会。
1991年以来,他先后在《数理化学习》、《中学教学》、《中学数学教学》、《考试研究》、《教育导报》上发表论文20多篇,并出版《从基础到能力》等多部论著。
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缪钦总是抱着一颗平常心对待工作、学习与生活。即使被评为“省数学科特级教师”、“省优秀青年教师”、“省优秀教师”、“宁德市学科带头人”、“闽东十大杰出青年”等诸多荣誉后仍如此,他的同事说他是一个“不论职务,不摆架子,不分工作繁琐细微,不计劳动报酬,真诚朴实、廉洁自律”的校长。
四大带动战略
柘荣一中原本只不过是一所普通的山区中学,然而近几年却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不仅办学硬件提升了,办学质量更是连续五年达到一级达标校要求:年年有学生考入清华或北大。这一切,显然与学校决策层,尤其是校长的育人之道密不可分。
缪钦接管柘荣一中后,提出了“适度举债,超前发展”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第一、发展至上;以人为本、业务为根;求实、求稳、求改、求新;自主合作、作风顽强;有诺必践、真诚服务;精心理财、提高福利;平等和气、公正高效;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等八点办学主张及“课题、名师、文化、达标”四大带动战略,其中,四大带动战略被认为是“切中一中发展要害,有力推动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名师带动战略,即立足于校本,通过名师带动,培养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队伍。缪钦认为,没有教师的的发展,就难有学生的发展。因此,打造一支“校内信得过,校外打得响”的名师队伍,应始终是校长追求的目标。而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是柘荣一中发展的的传统、特色和品牌,缪钦本人更是身受其益。
在接受《教育》旬刊记者采访时,缪钦说,“让我终身受益难忘的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好领导,好同事,他们给了我许多无私的帮助。”
缪钦忘不了,1993年自己和杨良雄老师同时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的那一时刻,也正是从那时起,柘荣一中从此翻开了青年教师培养的崭新一页。
由于多年担任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小”领导,缪钦自己也在摸爬滚打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2002年,他提出“一个目标、两手抓、三个层次、四个机制、五子工程、六一要求”的育人方案。经过数年培养,学校目前已有特级教师2人,省优秀青年教师7人,学校50%以上的青年教师已成为骨干教师。
文化带动战略是缪钦2005年提出的,并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实施。缪钦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文化带动战略”办学思想的提出,前后经过两年多的提炼才最终统一。之所以花费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想借机甄别有关学校文化的方方面面,打造学校文化品牌。
缪钦认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就是优秀的校园主流文化,它是学校发展提升的精髓。它既是一种历史沉淀,也是一种共识,更是一种力量。它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还会超过制度本身。要通过慧眼洞察,才能总结提升,之所以走课题化的道路,是想利用全体老师的力量,集中全体教师智慧,使其更具感召力和生命力。
事实上,柘荣一中通过实施文化带动战略,校园文化不断得到甄别与扬弃,文化品位也得到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改变了学校的外在面貌,更为重要的是改变了学校包括老师与学生在内的所有人的面貌,对学校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诸如“为了明天”的办学理念“惟志、惟勤”的校训,“实干、苦干、巧干”的教风,“笃学、善学、乐学”的学风等已经形成学校文化系列。
达标带动战略,是一个着眼于学校长远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决策。缪钦说,它不仅关系到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因为实施这一战略,不仅需要学校全体老师的支持,更要赢得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参与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学校的发展也因此有了更扎实的根基。
课题带动战略,使教师在课题研究,自身理论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也能通过研究总结出来的经验解决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促进自身教研水平提高的同时,还形成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四大带动战略执行起来虽然并不容易,但由于上下齐心,尤其是以缪钦为代表的校领导身先士卒 - 不仅深入课堂,投身教学第一线,更兼具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勇气-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缪钦说,他是农民的孩子,是高考体制的恢复才使他有机会考上大学,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是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他要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来演绎知识改变命运之路,最大化的实现其人生价值。因此,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校长,他要做的都是给师生搭建好一个展示的舞台,设计好成长台阶的工作。为此,他必须理性思考并决策。
《教育》杂志记者张晓震
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