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四组对比阅读
(2017-12-26 10:46:20)
《生于忧患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②织。孟子辍然③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问之曰:“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织,以此诫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选自《韩诗外传》卷九)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正在。③辍然:突然中止的样子。辍,停止,废止。④喧:遗忘。⑤引:拿来。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其母引刀裂其织 裂:割断
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译文:从此以后,孟子不再因为分心而遗忘书中的内容了。
10.【甲】【乙】两文在表达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答:甲文以议论为主,语言精练,分析透辟;乙文以叙述为主,用引刀裂织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11.你认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孟母是用实际行动来教育孩子。说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贯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问1分,第二问2分,意思对即可)
附【乙】文参考翻译:
孟子年少的时候,背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再背。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并问他说:“为什么要中间停下来了?”孟子回答说:“有些忘记了,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用来警告孟子,说:“这些丝断了,能再继续织吗?”从此以后,孟子不会再遗忘了。
《生于忧患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译: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的主要观点:防患于未然。
共同特点:卒章显志
附【乙】文参考译文:
《生于忧患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淮北蜂毒,尾能杀人;江南蟹雄,螯能敌虎,然取蜂儿者不论斗,而捕蟹者未闻血指①也。蜂窟于土或木、石,人踪迹得其处,则夜持烈炬临之,蜂空群赴焰,尽殪,然后连房刳取②。蟹处蒲苇间,一灯水浒,莫不郭索③而来,悉可俯拾。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选自《齐东野语》)
注:①血指:伤指
10、解释句子的加点词(4分)
(1)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明白、知晓。
(2)入则无法以家拂士
(3)江南蟹雄,螯能敌虎
(4)悉可俯拾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一个必然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惟知趋炎,而不能安其所,其殒也固宜。译文:只知道向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够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12、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4分)
甲文的主要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乙文的主要观点可概括为:趋炎附势者没有没好下场。
13、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答:卒章显志。
附[乙]文参考翻译:
淮北蜂很毒,尾巴上的刺可以杀人;江南的螃蟹很威猛,它的螯可以抵挡老虎。但是拾取蜂蜜的人不认为需要(与蜜蜂)争斗,而捕捉螃蟹的人没听说过伤手指的。
蜜蜂的蜂窝一般筑在地上或树木石头上,人发现了它所在的地方,就在夜晚拿着烈焰燃烧的火炬靠近它,蜜蜂倾巢而出飞向火焰,全部死亡。然后(人们)连蜂房带蜂蛹一起挖取下来。螃蟹呆在蒲草或芦苇之间,在水边上放一盏灯,(螃蟹)没有一个不争相爬行,全都是俯身捡拾即可。
(它们)只知道向着有火光的地方跑,而不能安守自己的窝,它们的死亡也是必然的了。
《生于忧患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曾益其所不能。
【乙】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②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③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④,此子房⑤教之也。当淮阴⑥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项籍:即项羽。③轻:轻易。④弊:疲弊。⑤子房:即张良,字子房,为汉高祖刘邦主要谋士。⑥淮阴:指韩信。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3分)
A.必有过人之节
B.匹夫见辱
C.而其志甚远也
D.而轻用其锋 既出,得其船 (《桃花源记》)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
(1)卒然临之而不惊
翻译:突然面对意外而不慌乱。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翻译: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由 此 观 之 犹 有 刚 强 不 能 忍 之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10.【甲】文通过列举古代几位圣君贤臣的事例,论述了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是逆境(磨难、困境亦可);【乙】文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4分)
附【乙】文参考译文:
古代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有超过一般人的品行节操。不能忍耐是人们比较普遍的感情,普通人受到侮辱,一定会拔出宝剑,站立起来,挺身而出,与人搏斗,这不能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将带有某种侮辱性的事)加到他身上时,也不发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志向非常高远(的缘故)。
考察汉高祖取得胜利的原因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所以在百战百胜后轻易地使用他的锋芒。汉高祖能够忍耐,把他的锋芒养足,来等待项羽的衰败,这是张良教他的。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从这一点来看,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保全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