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落实“语用”,提升语文阅读素养

(2019-08-11 15:29:36)

在2014年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上,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强调:“阅读教学要从原来的重视思想内容理解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教学过程也要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来组织。”上述背景下,“语用”教学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语用”能力,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了解文章蕴藏的思想感情,同时通过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可以看出,“语用”与阅读素养能够形成良性的循环,实现落实“语用”与提升阅读素养的共同推进。、善于捕捉“语用”训练的教学内容

1.捕捉典型语言,学习表达方法。

典型语言,指的是综合参考阅读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进程中能够实施书面言语锻炼、口头言语锻炼、言语转换表达、言语积累以及语感锻炼的各类段落。这是一堂课得以展开的关键性内容。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必须特别留意那些形式独特、与众不同的语言现象。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翠鸟》一文:“尽管小鱼是那样机灵,只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来吹了个小泡泡,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那条小鱼,贴着水面往远处飞走了。只有那苇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第一句,用小鱼“机灵”和翠鸟比。小鱼只是“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太不容易察觉了。可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可见翠鸟比小鱼更警觉,否则它怎么能捉到机灵的小鱼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词语置换,看“悄悄地”还能换成什么词,来体会语句用词的准确、生动。同时感受拟人修辞手法在句中的运用,来体会学习其生动的表达。第二句,让学生抓住“飞—叼—贴一飞”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是在一瞬间进行的,形象地再现翠鸟捉鱼的情形。通过这样的练习,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2.捕捉典型片段,学习表达特色。

典型片段,指的是教材中具有典型特征的语言形式,能够锻炼学生言语应用、写法积累的各段落,这样的片段往往指向文章的写作特点。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特色值得高度重视。作为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上述段落,引导学生开展写作练习,主动为学生创造言语实践的平台,经历“积累一模仿一创用”的语言学习历程,学习文章的表达特色。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多处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四季的美丽。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图画欣赏进行想象,跨越空间的障碍,带领学生重返美丽的小兴安岭,漫步长满五颜六色野花的草坪上,溪水淙淙地流着,小鹿姿态各异,除此之外,还可能有种类繁多的鸟类、珍贵的矿产、难得一见的野兽等等,以此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丽。课上,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一根根原木顺水漂流,像一支舰队在前进”前半句是描述所见景物,后面是作者想象的画面,在品味之后展开想象仿说,学习表达特色,促进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中心句、中心段描写、篇章结构安排如总分结构、分总结构、总分总结构等,都可以分析,进行解释解读,理清写作手法,理会怎么写,才能落实怎么用。

二、探寻提升“语用”能力的教学策略

1.基于模仿,训练“语用”能力。

模仿是最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是操作性较强,并可以指向全体学生的言语训练形式。在实际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应当先指出阅读要点,引导学生进行多看多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思考,以此来进行语感的培养,然后进行积累模仿和创造。例如,《小镇的早晨》是一篇典型的“总一分总”结构的文章,文章围绕小镇早晨的三个特征对

小镇进行惟妙惟肖的描写。在完成教学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课文,运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对学校的环境进行描写。教师可以先进行提问“文章主要围绕小镇早晨的哪些特征进行描写?又是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展现这些特征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再次阅读文章,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了事物的描写需要掌握特征,同时运用正确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为生动。学生在领悟要领之后,写文章时自然也就能够将校园特征充分展现出来“校园的早晨是书声琅琅的;校园的早晨是活力四射的;校园的早晨是欢声笑语的。”通过这个片段的巧妙设计,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但能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要点,同时能够模仿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在实践中慢慢训练,慢慢提高。

2.基于解读,提高“语用”能力。

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中仅仅有模仿类的“语用”练习还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在解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文本表达的情感。如《凡卡》一文中一共用了几个“叹气”?每个“叹气”原因是什么?通过引导解读文本,理清文中“叹气”背景,来了解主人公悲惨的命运。《小抄写员》一文中:“醒来时候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从这句话中读到哪些信息?进行解读溯源。又如,《圆圆的沙粒》一文中:“圆圆的沙粒也被它的同伴们遗忘了……几十年过去了。”让学生思考省略号中蕴藏的内容,即沙粒在这段时间里想的是什么?又在做什么呢?走进文本,思考文本,在文本解读思考中理解文章。学生迅速展开思维:“我想石头在这段时间内都在睡觉,希望自己早点转变为珍珠;石头有可能会想象外面的世界,内心希望到大千世界去看看…”通过上述方式的设计,引导学生解读,学生能够尝试走进文本,并将自身的想法表达出来,能够掌握上述方法,使得自身语言应用能力更为丰富。

3.基于创作,提升“语用”能力。

从读到写,读写结合,在读中找方法,在运用中实践,能较快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读写结合可以从内容片段补充、写作手法模仿、感情色彩表达等方面进行训练。

(1)内容片段补充:如五年级上册《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教学体会人物形象时,还应该引

导学生深入人物内心。伯瑙德夫人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当蜡烛第一次被德国军官点燃,危机情况突然出现时,她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可以设计训练,深入人物内心,引导学生补白内心活动,从而加深对“从容”等词语的理解。

(2)写作手法模仿:写作手法模仿,可以一般修辞手法模仿,也可以是段落式表达方式模仿,甚至是群文阅读式模仿。如,小学课文中描写月亮的文章有哪些?请找出来阅读,并进行模仿创作。

(3)感情色彩表达:写人的文章都需要表达情感,情感怎么表达,需要从字里行间体会,需要从事件内容感悟。课文中人的喜怒哀愁是如何表达的?可以通过布置查找、领悟感受、模仿创作形式来读懂文章,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总之,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规范表达的方法,同时也需要让学生掌握创意性的表达方法。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基于语文教学实际的言语训练内容,在教材中搜索具有特色的言语内容,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感悟言语、积累言语。当学生真正掌握语言文字使用应用规律之后,才可以让学生习得语言,提升“语用”能力,从而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核心要素,强化语文实践,最终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