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是动物园》教学反思
(2018-08-17 16:31:26)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早期被称作为图画书,通俗的说法是指有图画、主题简单、情节内容简短的故事书。简短的文字构筑出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风趣活泼,符合孩子们的语言习惯。而我第一次尝试绘本教学,绘本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讲,不是教材而是游戏,是感受快乐的途径。而对我自己而言,更是一次挑战。
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我围绕目标,层层递进,与学生共同走进文学作品。现将本次活动反思如下:
课上,我以猜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展开联想,深入思考。从封面看起,把故事书打开,一页一页看。故事里有好几个家庭成员,我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人物进行活动,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明白画面中出现的人物和动物之间的对应关系,一步一步的引导孩子看图。绘本中要读的绝不仅仅是文字,而是要从图画中读出故事。老师先用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感受来引导讲述,再放手让孩子自己看图画,由引到放。一千读者,就有一千个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在“读”完图后停下来,让学生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学生想象力尽情驰骋,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让教学形式有所变化,消除孩子的倦怠感。
培利诺德曼在《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中说道:“一本绘本至少包含三种故事:文字的故事、图画暗示的故事两者结合后所产生的高高在上的故事。”以往,我们总认为图画的表现更直观,而文字的表现更细腻,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偏颇。走进绘本世界,我们会发现,图画不是插图,不只是文字的说明和补充,它本身就在“说话”。图与文互相融汇、互相协调,共同表现同一个主题,共同创造一个世界,这才是我们常说的“图文并茂”的本质。
整个看图说话的过程中,一边总结人和动物几种主要相似特征,一边渗透思维导图,体会家人的爱。最后环节,结合绘本和低年级学生特点,层层推进,说话训练。引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抓住“这是......其实呢......他是......因为他.......”的句式让孩子练习说话,从学生的创编中可看出,已将动物的一些习性迁移到家人的身上,大部分能进行恰当的创编。但是当孩子讲述完之后,后面的孩子思维就跟着前一个走,范围较局限。也是这节课较遗憾的地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