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问者如攻坚木——读《育才十字诀》有感
(2018-08-04 15:57:48)教育,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职责。教孩子知识?文化?学习……这样就够了吗?今天看了陶先生的《育才十字诀》,我受益非浅。
陶先生育才十字诀:一个大脑。二只壮手。三圈连环。四把锁匙。五路探讨。六组学习。七(集)体创造。八位顾问。九九难关。十(誓)必克服。因为这个十字诀读起来不够通俗,陶老先生还做了简单的解释。(详见《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第316-317页)
陶老先生的“十字决”既全面又科学。读了他的《育才十字诀》,我更明白了培育一个孩子的方向。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五路探讨” 。
陶行知借鉴《中庸》里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提出育才的治学之法——“五路探讨”为“(一)体验;(二)看书;(三)求师;(四)访友;(五)思考”。这“五路探讨”和语文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相一致。今天,我和大家交流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善问。
《学记》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从而达到善问?
一激发兴趣,情意共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的题目就是题眼,根据题眼提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围绕这九个字进行“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
如教学《群文阅读——言之有序》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题,猜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根据我平时教的提问题的“九字诀”这样问到:“言之有序”是什么意思?写文章怎样做到言之有序?为什么写文章要言之有序?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既能快速聚焦教学重点,又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进行主动学习。
二.灵活妙用,常变常新
如教学《一双手》时,为了让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张迎善的手是“我今生见到的天下第一大手”。我伸出自己的手,告诉学生,老师有一双大手,因为我可以一只手跨越八个琴键。你们猜,我的手有多长?我和坐在前排的一个孩子比了比,说:“你们瞧,我的手比他的大多了!”孩子们看看自己的手,再看看我的手。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你的手有10厘米。”另一个孩子不同意地抢说到:“不,老师的手有15厘米。”“到底老师的手有多大呢?谁来帮忙量一量?”课堂一下子活了。一个孩子帮我量手长,其他学生都专注地看着。老师的手长是17.5厘米,张迎善的手长24厘米,宽10厘米,厚2.5厘米,我的手和他比真是……一个学生马上接到:“小巫见大巫”。学到这,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一个孩子迫不及待地站起来问:“老师,为什么张迎善的手这么大呢?”是啊,为什么呢?请再读读课文,你一定会明白的。这只是我上课的一个小片断。但我的思考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细节,根据不同的课堂情境采取不同方式的灵活提问。这样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三灵活评判,牵引思考
教师应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及时灵活地给予评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知识。
总之,善问者如敲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