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提升核心素养
(2018-07-22 17:11:07)所谓“语文要素”就是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学段目标——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等的分解细化,并一一落实到每册教材的每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中。(如一年级上册“语文要素”编排表)
|
一年级上册“语文要素”编排表 |
|||
|
语文要素 |
课文 |
课后练习 |
|
|
独立识字能力 |
《日月明》 |
你能猜出这些字的意思吗? |
|
|
《小蜗牛》 |
在图画的帮助下,猜字。 |
||
|
朗读 |
《秋天》 |
注意“一”的不同读音。 |
|
|
《雨点儿》 |
分角色朗读,读好句子之间的停顿。 |
||
|
阅
|
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 |
《青蛙写诗》 |
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 |
|
《项链》 |
大海的项链是什么? |
||
|
《雪地里的小画家》 |
雪地里来了哪些小画家?他们画了什么? |
||
|
《乌鸦喝水》 |
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 |
||
|
认识自然段 |
数一数,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
||
|
借助图画阅读 |
《小蜗牛》 |
对照图画,读一读课文。 |
|
当下,很多老师都在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提升问题,如果我们每一节语文课都能聚焦语文要素,确保其在课堂落地,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部编本语文教材有诸多创意,其中有一点就是,在文本的编排上采用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部编教材中,不管是课文还是语文天地,在重要处都有“标识提醒”,还大多用第一人称,读起来非常亲切,很容易让学生树立自己是学习主人的意识。
譬如,如何落实新课标提出的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教材构思巧妙。在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文中“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这句话中“孤单”一词上方有标识: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在一年级上册《青蛙写诗》一文课后有这样一个思考题:“青蛙写的诗里有逗号和句号,请你圈出来。”我们就可以根据这道课后练习,明晰本篇课文的一个教学目标——在课文阅读中认识逗号、句号。这也就是这节课需要重点落实的语文要素。有了课后习题的提示,教师自然会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传授学生语文知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部编语言教材对语文要素充分凸显,为我们解决了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进一步优化教学路径,以保证语文要素的落地。
一、让“板块式”代替“直线型”教学
薛法根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多采用组块教学方式组合教学过程。所谓“组块教学”就是将一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成几个板块,每一个板块聚焦一个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每一个教学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
如薛法根老师课例《生死攸关的烛光》,可大致分为四个“板块”:字词教学;概括小说;理解写法;运用写法。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板块”,被薛老师赋予了无限“创意”。
字词教学,薛老师依次引导学生学习了四个“词串”:“厨房、蜡烛、烛芯、熄灭”;“秘密 绝密 绝妙”(联系语境 秘密的情报、绝密的情报、绝妙的主意来理解);“危机、厄运”(联系文中两个句子来理解);“伯瑙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第一组词语,主要教生字的字音、字形,蜡烛、烛芯、熄灭都是小说情节中的“关键”所在。第二、三组词语,既结合具体语境,了解词义,又引导比较,辨析词语的联系与区别。第四组,用意在于了解主人公。这一板块,帮助学生理解体会字词本身的意思、意味。同时,在语句理解中,初步感知了小说紧张的氛围。
概括小说,薛老师引导学生:明确小说人物关系;画“情节曲线图”;看图说话,实际就是概括故事。学生的讲述,并没有丝毫“紧张感”,但别急,这正是理解“紧张气氛如何写出”的基础。理解“写法”,薛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讲出故事的紧张;发现并圈画让小说气氛紧张的“形容词”;研讨文中“紧张的部分”是什么写法。运用“写法”,薛老师创设一个情景,让学生添加语句,以表现“紧张气氛”。
每一个板块,都有自己的“目标”。但,站在课例“终点”,回望来时的路,我发现,四个板块之间,联系十分紧密。学生学习的过程为:感知—感受—感悟—运用。这一过程符合“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阅读规律、“了解情节、关注环境”的小说阅读规律。
四个板块,各自独立,又互相勾连,它们并非并列,而是逐步深入,“不约而同”地指向“如何营造小说的紧张氛围”。一个个板块,仿佛是一个个“妙计”,一组合起来,就是一个“连环计”,真是绝妙无比。
传统的“直线型”教学设计是串讲串问,碎片式教学一线到底,目标任务不明确,关注的是教师的“教”。而“板块式”教学设计,聚焦“语文要素”,课堂把教学过程分解成若干个板块,以活动的方式通过“板块式”推进,层层深入展开教学过程,最终实现核心目标的达成,实现语文要素的落地。
二、让儿童亲历语言实践的过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要素要落地,还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要能够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如案例《和氏献璧》
(一)聚焦第一次语言,感悟“言为心声”。1、朗读体验,体味“急切”。2、对比体味,加深认识。
(二)补白第二次语言,体会“言外之意”。1、走进语言留白处,引导学生补白“代卞和向武王说出内心的话吧!”2、课文为什么没有写卞和痛心至极,只能默认的无奈。3、引读课文,体会卞和的坚贞之心。
(三)品味第三次对话,设计“借言抒怀”。1、品味卞和的——“宝玉,却被说成是普通的石头;坚贞之士,却被说成是骗子,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啊!”,感受“悲痛”。2、文白对读,背诵积累。出示文言文: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选自《韩非子》3、想象创编,让人物说话。出示练笔内容:看着这块温润澄净的美玉,卞和百感交集。此时此刻,辛酸的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他不禁仰天长叹:“(
《和氏献璧》这一课的语文实践的设计是很有层次性的。教师抓住卞和三次献玉的语言描写,紧扣要点层层深入、纵深推进。这三个板块的语言实践,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聚焦独特的言说方式,以感悟人物精神为魂,以品析、积累、运用语言为意,魂意相绕,自觉实现“知识——感知——体验——练习——技能”这样一个语言习得的过程。
语文素养的发展与提升,离不开学生生动的语文实践。没有了实践,语文要素就只是抽象的语文知识,不会转化为活的知识,更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谈不上语文素养。因此,课堂上,老师一定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言语实践中经历学习。
三、让语文课堂充满游戏精神
语文教学需要科学性,但并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不是简单枯燥听知识传递与能力操练。我们一定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游戏精神,因为游戏精神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我们提出“让认知活动充满游戏精神”,顺应了儿童的天性。游戏精神并不等同于游戏。“让认知活动充满游戏精神”,它是指一种课堂的样态,这种样态是平等的,快乐的,自由的,轻松的,和谐的,融洽的。它的内核是寓教于乐。因此,认知活动不应该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它是一种开放的、生成的对话活动,应该侧重于情境的设置,让认知活动成为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成为一种乐趣无穷的审美过程。在认知活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含有游戏特质的语文实践活动,一定会让学生的认知活动变得情趣盎然,一定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生命活力。
如《影子》一课,“影子游戏”与诗歌内容高度契合,且很有层次。教师先让两位学生做她的影子,按照“我的前面是×××,我的后面是×××。他(她)们都是我的好朋友。”的句式练习说话。在此过程中,巧妙地将学生的发言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自然过渡到用另一种句式“×××在我的前面,×××在我的后面,他(她)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介绍前后同学。按照这样的步骤,教师又带领学生介绍自己左右的朋友,只不过,这次的游戏对象换成了三位学生。最后,将前后左右的同学连起来介绍。“影子游戏”创设了愉悦的课堂氛围和真实的说话情境,增强了学生和老师的亲近感,激发了学生说话的兴味。
字、词、句、段、篇里所包含的诸多知识是语文要素,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是语文要素,品、悟、思、辨、赏等语文学习方法是语文要素,还有需要养成的语文学习习惯也属于语文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进一步优化教学路径对语文要素如何更好地落地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当下儿童的学习需要,关注儿童的学习状态,一定要在学生语文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个区间着力、用力、努力,才能全面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