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什老城有一条名叫吾斯塘博依的古老街巷,它毗邻艾提尕尔清真寺而建,是著名的文化、商贸和旅游胜地。这条有着千年历史的老街巷,连接着老城的不同街巷,人们走过这里把无数的故事留在了这里,而这条老街巷,在日出日落中倾听着岁月的故事。吾斯塘博依巷的传统手工艺品闻名中外,几乎成了喀什乃至中亚手工业的精品展览区。近几百米长的街巷两旁,聚集了大大小小几百家手工业作坊。有金银首饰加工的、皮革鞣制的、乐器制作的、雕铜断铁的、璇木制琴的、擀毡制帽的,顺着巷子一家挨一家的作坊走过,丁丁当当、喀嚓喀嚓,敲打声和锉磨声不绝于耳,每天都合奏出老城的协奏曲,古朴而鲜活。





喀什老城民俗风情浓郁,俨然一个天然的民俗演绎大舞台。这里散发着维吾尔族人世俗生活的逸乐,它仿佛是挂在这座城市的另一个体外心脏,在某处支配着这座城市的生活、经验和想象,传统手工艺是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的产物,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城市现代化终究要使它消亡,成为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但是在喀什这种社会形态似乎并没受到城市工业文明的太大冲击,传统手工艺在这里仍具有活力,它并不使这座城市显得贫瘠和乏味,劳作的生命具有鲜活的成分在里面。走进吾斯塘博依巷,你会看到眼花缭乱,耀眼夺目的红铜器,这些红铜器大的比人还高,他们工艺高超、做工精细,看着都想买来珍藏。其次是那些造型独特、色彩绚丽的民族乐器,这些大小不一的乐器都能弹出优美的音符。





一个阳光充沛的下午,我在吾斯塘博依巷繁密低矮的作坊中流连,这些布景般鳞次栉比的手工作坊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或许这种方式更能说明传统和现代并不相悖,因为在这里,你看到的街景是自然的,手艺是自然的,称它为原生态式的文明一点也不过分。走进琳琅满目的吾斯塘博依巷,就等于看了一部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史,这里有金银首饰、土陶器、铁器,以及做工讲究的民族小花帽、历史悠久的民族刺绣,质地柔软的艾得莱斯绸,很多都是别处难得一见的工艺品。喀什的手工艺品竟然如此的精致和绝美,走进去都不想离开,看什么都觉得新奇。经营者大多是维吾尔族,交流起来不是很顺畅,我随意拍照、自在的逛,都没什么问题,一派祥和的景象。我喜欢到这条巷来闲逛,难懂的语言和声音,就是这座城市的注脚点。




我来到一家颇具规模的阿不都壶手工铜器店,正敞开它的大门。制作铜器的工匠最辛苦,铜锅放在炉上淬火,旁边的工匠汗流浃背,他戴着线手套在烫得冒烟的锅里一下下擦拭,面无惧色,渐渐地,本来乌黑的铜锅变得锃明闪亮。工匠一边忙碌,一边纳闷地瞟一眼围在旁边观看的游客。古老的阿不都铜壶造型没有壶把,壶颈较长,壶身上有菱形的凸雕,古朴大方。在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中所有的铜制器物都以手工做成,图案纹饰华丽,一些民族化的细节让我心动。大大小小的阿不都铜壶被高低错落地摆放在店铺里,并不是店主要把它们作为审美对象的结果,摆设的目的是为了醒目。传统的阿不都铜壶最可看的部分是壶身上的那些凸雕,都是巴旦木、石榴等花卉图案,做凸雕是铜壶制作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也是最能考量铜壶匠人的灵性。壶身精美的凸雕,多年来被人们作为神迹抚摸,那些表面很粗糙生冷的铜被他们的手每天抚摸,已变得质地光滑,落日之光打上去,光泽犹如黄金制品。而这黄金般的光泽,就犹如他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但是,像这样严格地沿袭古制作铜壶的匠人已经不多了。吾斯塘博依巷的手工艺品不仅民族特色浓郁,而且可以现场观赏制作过程,被称为维吾尔族的活化石。在这里既可以领略到喀什最古老的面貌,也可以体会到弥漫其间的现代气息。可以说:如果不到吾斯塘博依巷就不算到喀什。





走进吾斯塘博依巷,工匠们的娴熟技艺令人赞叹不已,你可以现场观赏这些物件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请工匠按照你的喜好现场制作一个小物件,有些小物件做得不仅精致而且很有趣味。一家乐器店真是让我大开眼界,热瓦甫、弹拨尔,各种乐器琳琅满目,或以羊皮缝裁或以兽骨镶嵌,色彩或华丽或本色,令人目不暇接。有一个巨大的都塔尔造型夸张、精美绚丽,细长的琴颈几乎触到房顶。行走在吾斯塘博依巷,耳畔不时会传来西域风格的乐曲声。几千年来,龟兹乐舞的余韵就这样在塔里木盆地上空回荡,从未中断。一家乐器店里,一位老人正在全神贯注地弹奏热瓦普,动作不紧不慢,音乐的节奏也不紧不慢,似乎是故意留出时间让你慢慢欣赏。老人眯缝着眼睛,完全沉浸在跳跃的音符中。环顾四周,墙上挂满了各种传统民族乐器:热瓦普、都它尔、萨巴依、纳合拉、艾杰克,如果你想要了解这些乐器是怎么制造的,也尽可以来吾斯塘博依巷瞧瞧。这里的每一项手工技艺都能延续几代人,他们每天重复着打磨技艺,可不同的人每天却因思维方式不同,让创新的火花每天都在迸发,精心地琢磨手工技艺是他们做的留住时间的事,靠着点点滴滴的技艺打磨着自己觉得满意的艺术品,他也就把自己留在了历史的时间里,使得百年所积淀下来深厚的历史文化,成为喀什古丝路时光中最深刻的活记忆。
2018年6月脱稿于喀什其尼瓦克宾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