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风景—广西纪行(二十六)友谊关古老的雄关

标签:
旅游摄影游记 |
分类: 旅行影迹 |
山路一转,友谊关已在面前,我突然觉得面对这座雄关,应该以一种朝圣者的态度去拜谒它,任何一丝游览者心态的存在都是对它的亵渎。直面它,我仿佛面对的不是一座古老雄关,更像是面对着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等着我用古老的话语与之沟通。因此,我以一颗虔诚的心与之对视,以示尊敬。刚进入边防检查站,远远便能看见友谊关城楼拱门上方那用汉白玉雕刻的、当年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元帅题写的“友谊关”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楼顶正迎风高高飘扬。
中国有九大名关,其中八座都分布在北方长城一带,那里曾是中原文明疆域的边缘,长年经受着战争的威胁和损害。由此可知,友谊关建立的初衷,也是让它承担起军事上的作用。其实,想让一块土地一时被征服,只需要几支军队、几座城关便可;而让一块土地世世代代服从统治,莫过于让那块土地上的人们心里产生文化认同感。把中原文化传播到几乎没有中原文明的南蛮之地,于是雄关建立起来了,但关下的人民产生民族认同感,则是之后漫长岁月里的事情。
我于是信步登上城楼,这座城楼在广西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能占据一个角落。站在城楼上两边眺望,心情突然变得复杂起来,两边的山林草木,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异,据说临近一带的风俗习惯仍很相似,但向南再迈一步,脚下的土地已非故土。对疆界的敏感变得强烈起来,神情也开始肃穆。平时出行,脚步多跨市界,心中不会有什么感觉,偶尔跨过省界,虽然风物有所不同,但毕竟还是同一个国家,内心对省界的概念也不会太强烈。而国界就不同,向前走一步,风景还没发生多少变化,但所踩的土地已经是他邦之土。文化可以超越疆域的范围而存在,或许有一天,世界将变得很开放,开放到人们不再介意疆界的存在。
友谊关以其雄伟的奇姿和悲壮的历史名闻中外,星转斗移,岁月沧桑,如今古炮台依然巍峨地挺立在友谊关两侧的山顶之上,它似乎仍在向人们讲述当年那场殊死的搏斗和悲壮的历史。登上左弼山古炮台遗址,从那铁锈斑斑的古炮仍能感觉到当年那场硝烟弥漫的殊死战斗。左弼山炮台是清末名将、广西提督苏元春率部所建筑,呈圆形,用三合土和石料筑成,异常坚固,炮台中央是炮位,炮位下面是屯兵室、弹药库和四通八达的地道,与各炮台环形相通。炮台入口处还有两块半人多高的条石,是当年守军升旗的旗杆石。右辅山炮台位于友谊关西侧几百米高的悬崖峭壁之上,右辅山又叫金鸡山,整座山拔地而起,遮掩住西面的半边天际,高几百米,形如刀削斧凿,堡垒森严,猿猴不可攀,鸷鸟难飞越,形成友谊关西面的天然屏障。山顶上共有三座炮台,分别命名为镇南、镇中、镇北炮台,这些炮台是保卫友谊关的重要军事设施。1902年12月,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孙中山亲自在镇北炮台上点燃了反清的烈火,发动了举世闻名的镇南关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