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徽州,最恢宏的古建筑是祠堂,古祠堂美轮美奂是徽州古建筑工艺和文化的代表。在徽州,几乎每一个宗族的祠堂都是杰作,都修建得气势磅礴,精美绝伦。在徽州,祠堂往往占据着显要位置并最为抢眼,在民居簇拥下衬托出庄严与肃穆。著名的祠堂尚数西递胡氏“敬爱堂”和呈坎“贞静罗东舒先生祠”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气势恢宏、精雕细琢,堪称国宝,在六十年代就已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罗东舒祠堂有前、中、后三进院落,前进为仪门,穿过仪门,再穿过一个二十多米见方的大天井,就进入中进。这是一个可容纳四五百人的殿堂,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在重叠交错的檩梁的下方,在正堂摆放牌位的上方,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是家族开会议事的地方。支撑穹顶的除了四边的几十根石柱和园木柱之外,主要是靠位于堂中的一排四根大立柱。立柱是整根原木,一人难以合抱,虽然历经几百余年,却不裂不糙,不歪不扭,暗黄色的表皮密布着金色纹丝,纹理清晰,好似新生。转过照壁,走过一个天井,再上十余级台阶就到了后进。这是一个三开间的殿堂,悬有“宝纶阁”的牌匾,是陈列朝廷所赐封号和奖品的地方,可见罗氏家族当时的影响力,也可见朝廷对徽州商人的容纳和扶持。支撑穹顶的是堂前石板和地面上一排十根正方体形石柱,石柱的四个立面,都向内凹成弧形,这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格。

罗氏祠堂不仅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反映了徽商曾经的辉煌,更重要的是它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明清时期徽商的活力。贞靖罗东舒古祠无疑是一个展现古徽派建筑的殿堂,祠堂保留着完好的充满灵异、精致的徽派雕刻。石雕贴在通道的露台边,无论是花草云纹,或是几何图形,远望好像块块相似,走近仔细一瞧,实则没有一块相同。一根木头,即使是一根柱子,悬在横梁上,雕上木如意,雀替。一个木疙瘩,也会奇妙地成为平盘头,荷花托,为装饰,尊贵与大气便轻灵地被凌驾而起了,雕梁画栋。那荷花托悬挂在门楣上,竟像是一只只花色各异的灯笼。砖雕多数就显示在屋顶了,朝天吼的边上有砖雕小狗,棂星门两旁水磨石墙之上,就有砖雕如意;所有的碑亭上,也有小螯鱼,龙;阁楼上雕着螭吻,透出生气和吉祥。

罗东舒祠高大门楼的雕刻以历史戏剧,人文和龙狮相舞为主体图案,祠堂北侧有厨房、杂院,南侧有女祠,整个祠堂恢宏,直到今天还可以“睥睨”周围的其他建筑。“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分上下两层,前后却隔了20年,底层建于明嘉靖年间,上层建于明万历年间,由当时的监察御史和大理寺丞罗应鹤主持。宝纶阁由九楹外加置阁梯的二楹共十一间组成,形制宏伟。在宝纶阁里,天井与楼层间由黟县青石板栏杆相隔,石栏板上饰有花草、几何图案浮雕,画面内容无一雷同;三道台阶扶栏的望柱头上,都装饰有圆雕石狮;台阶上10根面向内凹成“弧身”的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屋梁两端皆为椭圆形梁托,梁托上雕刻着彩云、飘带,中间分别镂成麒麟和老虎,檩上镶嵌片片花雕,连梁脐都刻有蟠龙、孔雀、水仙花、鲤鱼吐水等,仰首凝望,让人眼晕;横梁上的一些彩绘,至今仍鲜艳夺目。

走进徽州古祠堂,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威严的古祠堂像是在诉说着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着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几百年来,一直在向世人诉说着它们的喜怒哀乐,演绎着一幕幕悲喜戏剧。祠堂,是徽州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徽州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化的“国粹”,也是一方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是存放徽商乡愁的陈列馆,是安放每个灵魂的栖息地。一座古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走进徽州古祠堂,仿佛感觉听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古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古祠堂是徽州基本的人居环境,浓缩着众多鲜活的历史信息。古祠堂,作为民间最直观的社区活动载体,反映着底层平民的心态,流露出地域的世俗,很自然会将日常情趣在祠堂中得到充分物化,凝固着原始的生活本真,浓缩着冰封的史实,记实着内心追索的痕迹。



透过徽州古祠堂,我们不仅从祭祀中,深深地领略到当时的宗法气氛,体味到宗族群体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性格,蕴藏的人性精髓。这些,仍是当今我们了解徽州民俗的一个重要窗口。古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祖先的风姿遗训已经深深植根于民族内心,古祠堂已经成为徽州商人的精神家园。每天总有几个老人家仍然默默坐在古老祠堂的围墙内,守望着祖先留下来的建筑,看家族辉煌的历史和离奇的掌故在光阴间游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