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民视野的杜牧《清明》诗之民俗文化内涵

(2023-06-18 16:24:27)
分类: 微情风亲

儿时阅读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诗,在背诵课文及解释时,被父亲教训了,一直没有从心理服气,直到若干年后研究民俗文化,方知当时父亲的解释还真是对的。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询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消愁?牧童笑而不答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我们先看杜牧《清明》的散文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果这样来看,则清明节的民俗内涵就很清晰了。

清明本是二十四节气的三月节(就每月而言,上半月为节,下半月为气),一般在阳历的四月五日前后。民间旧俗一般在此期间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在宫中或以当天为秋千节,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首先,“清明时节雨纷纷”是说明清明下雨多。从民俗的角度,这是反季节的,因为民间有“清明要睛,谷雨要淋”的民俗诉求,即强调在清明的时候,这一天天气晴朗,是比较好的;而在谷雨这一天最好是下雨天,下一场雨是很好的。如果“清明时节雨纷纷”,则说明与民俗所要求的季节特征是相反的,即反季节现象。

其次,按照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季节的变动是整体性的,一旦季节变化出现反季节情形,则可能有全局性影响。“清明时节雨纷纷”则有可能会全年的季节不宜,有如“云掩中秋月,雨湿上元灯”一类,因此,整体观的思维方式导致了人们在观察“清明时节雨纷纷”时,会感觉到“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异常反映,即那些行走在路上的行人总是有“落魄断魂”之感(通常解释是: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实际上是在担心全年的农业收成不好。

再次,按照传统农耕社会,酒足饭饱是典型的理想生活方式,而反季节则影响这种生活方式,与中国传统农业的“望天收”情形一致。“借问”即“请问”,“杏花村”可指杏花深处的村庄,或说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或直接指“名酒之乡”,因而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其实并非仅是实指“杏花村”可能有“酒家”?而是隐含的虚指农人对未来生活的忧虑。整体上应是指:不知今年的收成如何,更不知是否还有有酒喝呢!这与酒来于粮食有关。

总之,这杜牧的《清明》诗还应作民俗诗来阅读与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