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罕王殿山
(2016-03-18 09:20:49)登罕王殿山
正修建的锦州南山公园,有座罕王殿山,但我以往却不知道,便和朋友相约去登山游览。
那是早春的一个上午,太阳在东南的山峦中慢慢地升起,渐渐地光亮起来,把温柔的光辉洒向家乡的山山水水,让人感受到一种舒心的惬意。此刻,已过上班的时间,该上班的都已经上班,路上的车辆明显的见少,平常拥挤的路也就显得通畅起来。我们开车走在路上,不一会儿就到了罕王殿山。
罕王是谁?平常很少有人聊这个话题,也许会让人感到陌生。罕王,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领,而这儿的罕王所指,是指清朝第一位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父亲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努尔哈赤未建立清朝,但他统一了女真部落,所以被称为罕王。在他的儿子皇太极称帝后,才追尊他为太祖高皇帝。
罕王殿山在市区南边的群山里,具体哪座山是,我们原本都叫不准。开车奔着那座高点儿的山过去,老远看见一条小径,迤逦蜿蜒地挂在山坡上,像一幅画一样。到了山下,把车停下,却看见到处是建筑垃圾,竟找不到走过去的小路。正在犹豫时,恰巧有个老人从山林中走过来,我们便上前询问,才知得顺着墙角,走到一个河沟,然后才有路。
顺着那个墙角,我们一会儿走一会攀爬的,找着了那条河沟。上上下下的也不知道多少回,总算找到了地方,从那儿,我们才算是开始爬山。山不是很高,周边多有裸露的石头,感觉光秃秃的,多少有点儿陡。我们一路攀登,走走歇歇的,时间倒也不长,就到了山顶。环顾四周,看见在我们身后,走过来两个姑娘和两个小伙儿。
见来了游人,自然就有搭讪,那小伙儿就问我们:“哪个是罕王峰啊?哪个是罕王石啊?罕王井在哪儿?”
我们何尝知道,但我们年长,就摆出老师的架势来,分析并猜测着说:“应该就是我们站着的这座山”。
此时,季节虽是早春,山野还是枯黄,但登高望远,风景总是迷人的。我们俯视山北,已见城区清晰的一角,那里高楼林立,河水蜿蜒东流,街路却显得有些狭窄;转过身来,眺望南方,辽阔的大野延伸的尽头,已见与天相连的迷茫大海,似乎有船在移动。此刻,无需说话,只要静静的看,心境就一片敞亮。
聊起山来,朋友又给我讲“走马圈地”的故事。我倒也是百听不厌。
他说,松山原本是有城墙的,明朝时有驻军把守。当年,在罕王进军松山的时候,看见城墙上守军林立,不敢贸然进攻,就找到一位当地老农,打探消息。
老农说:“那都是草人穿上了衣服”。
罕王不信,说:“你若说假话,我就杀了你”。
老农说:“我就在附近住,哪能有假”。
罕王说:“好,若是真的,我一定奖赏你”。
于是,就下令攻城,非常顺利地拿下了松山。罕王要奖赏那位老农,便让他“骑马圈地”,然而老农不会骑马,走不多远,就摔了下来。
罕王就说:“你就这么大的命啊”。下令把那块地赏给了老农。
据说,地方志上有“走马圈地”的故事,真与假不知有没有人考证过。也许,这个故事只是传说,没法考证,但这个传说的发生地,罕王是应该来过的。因为清王朝是从辽宁起家的,进关必须经过锦州,而且清朝皇帝到沈阳祭祖,也必须要经过锦州的。如此,也就不必纠缠故事的真与假,反正在这一脉山岭之中,是应该驻扎过清军的,仅此一点,当可证明历史的一些真实性。
清朝的锦州,一定有很多的故事,但我们知道的太少。而且,越往前就越少。当然,有的故事还是锦州人耳熟能详的。比如,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就在这儿攻打锦州,对明朝发起了松锦大战。双方各投入十几万大军,轰轰烈烈地打了两年,最后明军惨败,锦州防线被彻底摧毁,主帅洪承畴被俘。据说,现在南山还有古战场遗迹,只是我们不知道在哪儿。
人们总说南方人文历史深远,文化积淀厚重。也许是因为,那里不但有文字的记载,还有文物的存留,说城有城,说楼有楼,说佛有庙,让人们耳目能详,也就生成了多重文化。锦州东湖公园人文岛中,建园时就镌刻了一首诗,据说那是乾隆经过锦州时留下的,题为“锦州道中”:
风沙碍眼手频摩,
凭轼还听劳者歌。
只为关山需阅历,
顿教时序暗经过。
辽西界是辽东界,
急水河归慢水河”。
千古青山愁不染,
抹云几点列青螺。
乾隆是清朝第十位皇帝,喜欢诗、书、画,诗词作品上万首。他在位时,曾四次东巡盛京,即现在的沈阳。他行走一路,写了不少诗,据说,在经过锦州的道中,曾以锦州为题写了两首,不知道为什么,在这儿只雕刻了一首。乾隆用诗的语言,抒发了经过锦州的情感,勾画了一个历史的记忆,给锦州留下了一个典故。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山有了历史,有了故事,就有了文化,也就有了灵魂。若是没有灵魂,那就是一堆堆的石头,也就没有了看头。
当然,锦州的历史故事,有的我们知道,有的不知道,但知道不知道的,锦州都是一个连接关里关外的走廊,与之有关的故事,大概都得通过这儿,就如罕王和乾隆的故事。或许,是我喜欢文学历史的缘故吧,站在这罕王殿山上,我特别渴望多知道一些故事。
百姓们早就盼着在南山建公园,但我曾觉得那不是小工程,不会有人往这儿投资。没想到,今年市委宣布,要建设南山公园,而且已经动工。南山可不是一座小山啊,偌大的一片山区,打造成公园,那不是一般的手笔。我不知道规划是什么样的,但我想,应是先搞几个节点,然后再连成一片。那时山在城中,河依山走,园拥山水,想想就让人感到骄傲。家乡,本来就是一副山水画的底子,现在终于要重新创作了。
百姓看什么?看自己的生活,这包含物质,也包含精神。政府代表民意开始打造绿色环境,既是关注了民生,也是在铸造“文物”,从而招引“文化”的到来,这是利在千秋的壮举。我不禁由衷地点赞决策者,而且由衷地敬佩那些建设者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