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短论文
标签:
文化旅游 |
分类: 文化 |
乡土题材纪录片的笔触
将具有乡土气息、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称为乡土题材,这是鲁迅在文学创作时提出的,他所说的乡土包括地方色彩、乡村趣味与民风民俗等。在此基调上的乡土题材纪录片,泛指以乡土文化符号为载体,在乡村空间上呈现物质生产、人文风貌或挖掘传统社会伦理结构等相关内容的纪录片。
改革开放带动了国内沿海城市的高速发展,现代社会繁荣的都市生活、丰厚的经济回报吸引了大批传统农民离开了原生固态、封闭的乡村故土,走进了交通便利、物质丰富和娱乐纷繁的都市圈。快节奏、碎片化、流动化的现代生活,一方面加快了城市与乡村的流动,一方面将人们原本缓慢的生活节奏提速。流动化的社会形态打破了原生固态,造就了人们多元化的社会身份。纪录片《流动的中国》聚集于快速蜕变中的社会形态,以“家乡”
“坐标”
“答卷”
“追梦”
为主题,用现实主义展现了变革中的城乡,记录超高速行驶时代背景下被快速城市化裹挟前行的生命群体。乡村农民在时间流逝和空间迁移中变成多重身份的市民,高速流动的社会液化了”
乡土中国”
时代的社会格局,人们既有对新生活的喜悦,也掺杂着对身份的隐忧与对过去的离愁。纪录片从不同角度来审视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也反映出时空位移下人们面临的哲思。
《乡村里的中国》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流光溢彩的华灯霓虹、光鲜富足的物质生活等都市景观;有粗粝古朴的民居、保守的价值观念、变化缓慢的空间环境、传统的生产方式的乡村景观。纪录片以沂蒙山区的杓峪村为例,反映了社会转型期最普通平凡的乡村生活,部分无法脱离土地的在乡农民被迫继续以种田为生,成为传统家园无奈的守望者,折射出先进的工业文明与落后的原始农耕文明的对比,一种现代与传统之间难以调和的空间意指。
从改革开放到乡村振兴,乡村不仅在社会形态上产生极大变化,城乡关系和影像叙事的价值取向也在现实流变中呈现出明显的改善。《中国乡村变迁记》《希望的田野》《这十年》等纪录片在记录乡村剧变的同时,描述了工业和农业、现代和传统、城市和乡村的竞相融合过程。一批批向往田园生活的“新农人” 从城市来到农村定居,用现代思维方式探寻新农村的未来,客观上溶解了曾经彼此对立的城乡格局,有效修复了传统离乡群体由于过份仰视城市和物质而产生的“异化” 。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乡土题材纪录片逐渐摒弃了过往边缘化、戏剧化、奇观化的乡土想象,以温暖包容的笔触重塑其本真的空间原貌,抒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土的现实流变。如《中国乡村变迁记》借乡村小切口反映时代大主题,让观众看到农村改革40多年来农民物质生活的提升;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农业技能应用,从凭粮票换粮食、合作联社到惠农政策实施的种种变化。
香港TVB制作出品的《无穷之路》穿越了六个省区的崇山峻岭、荒漠戈壁、喀斯特地域,以他者的视角挖掘农村在精准扶贫政策下成功脱贫的现实蜕变。作为构建诗意田园的重要方式,纪录片以浓郁的烟火气联结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呈现原生态的自然风景,悠闲自得的生活方式以及返璞归真的农耕渔牧传统,在与快节奏、碎片化的城市生活比对中,建构起现代人渴望回归的诗意田园生活。
如果说家园是人精神上的归属,乡愁则是在归家的基础上内心荡漾的情感牵扯。正如《中国村落》的导语所说,“中国在快速城市化后,迅速迎来了对刚刚离去的,却又挥之不去的乡愁的怀旧” 该纪录片第三集《家传》讲述了村落里不同家族的独特的传统文化与家族精神,传达出蕴藏于乡土之间的文化肌理和精神脉络。在汹涌的城市化洪流中,土地成为正在加速离去的背影,中国人对祖先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淡薄。纪录片通过对乡村本源文化和生活情态的回望,提醒人们当下不仅要记住我们的根脉,更要记住传承几千年来深藏在文化基因中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家国情怀。
乡土题材纪录片作为现实乡村空间的镜像映照,不仅为曾经的乡村景观珍藏着情感记忆,还将物质空间的乡村转换成文化意义上乌托邦式的完美想象。《中国村落》以及《家的形状》等一批弥撒着传统乡土气息、家园气息的纪录片,表现出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和温情治愈的乡村生活,沁润着无数人对故土家园的想象和精神追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