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短论文
标签:
娱乐 |
分类: 文化 |
网生时代 “纪实+文旅”节目的趋向
人文旅行类纪实节目,即以“纪实+文旅” 为组合范式的新形态节目。节目以旅行路径为主线,通过旅行者视角带领观众游历城市乡村、欣赏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展示途经之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该类节目作为小众化、交叉类题材,创作上另辟蹊径,将真人秀、脱口秀等综艺与音乐元素容纳其中,凸显了网生时代电视节目融合传播特征。
一、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生活包含了吟诗作对、琴棋书画、饮酒品茗、赏石观鱼、游山玩水等,其内涵是在这些非功利、无拘束的审美体验中实现超功利的精神自由。现在,这种中式传统美学在人文旅行类纪实节目里,表现为旅途的无目的性以及对审美体验感的重视,在快节奏的网络视听生态中转向去情节的慢叙事,兼顾了年轻人注重体验感、冶愈式的诉求。人文旅行类纪实节目《乐队的夏天》系列,由摇滚乐队、民谣音乐人充当旅行者,以“纪实+旅行+音乐” 的融合模式进行创作,使原本小众化的摇滚音乐在年轻受众群体中得到了广泛普及,也开掘了音乐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审美效应。在音乐主题的人文旅行类纪实节目里,音乐不再作为沿途风景的配角,而是成为人物生活状态与情节的氛围基调。音乐元素融入叙事过程,辅助人物完成生命意义的探寻。在传播上,契合了中华传统美学中的“游于乐” 的意义所在,体现了中华文化吸收外来和兼收并蓄。《中国这么美》创新性地将摇滚与民谣音乐与中国风土人情进行融合,通过乐队或音乐人的乡村观察之旅,完成“游于乐” 的文化转译;音乐旅行题材纪实节目《边走边唱》第一季,以“视+听”的双重体验模式将音乐与心灵的对话进行了视觉化呈现,形成一种游目骋怀的审美体验。

中国传统文人的日常生活美学贯穿了对“淡”与 “静”的审美追求。“淡” 代表了道家学派“守真” 的人生理想;而“静” 则是在清幽、静谧的环境与身心状态中进行审美与悟道。 “淡” 与“静” 的美学意蕴转化在影视叙事范畴中通常有两层意味:其一是淡化戏剧冲突情节,其二是静态化的镜头叙事节奏。因为快节奏、冲突性的叙事模式并不适用于文化体验与人生悟道的传达。例如《锵锵行天下》就具有“纪实+文旅+脱口秀” 的融合属性,并在每集结尾部分保留了“圆桌对谈” 的环节。节目针对现代城市人群的焦点话题进行文化阐释,以网络受众的年轻语态与开发传统文化诉求为目的,以“淡”与 “静” 的叙事格调与内容呼应的“神游” 视角呈现,赋予了观众想象、省思的空间。
二、人文空间是人类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理环境,包括建筑景观、纪念性场所、文化遗产等,在纪实性节目中因独特的文化、历史、社会属性而生成不同的“地方特性” 。文旅探访类节目《山水间的家》以“知名主持+文化学者+文艺嘉宾” 为旅行组合,通过旅行者深入田野的人际交流与居住乡村的生活体验,形成人与空间、符号的互动,多维度地展现城乡一体化下文旅综田园空间标识。
人文旅行纪实节目在涉及自然景观,奇山异水之时,透过山水空间传递山水精神,投射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底蕴。例如《边走边唱》第二季,强化了地域的精神文化属性,不仅仅聚焦单纯的景致与音乐视听效果,还增加了在对传统文化、精神文明的省思,通过山水空间的精神浸润与中华传统理念哲思将个体意识进行升华,完成“山水空间-美学精神” 的维度转换。
三、“和” 是中国古代较早出现的一个美学范畴,被古人认为是宇宙中真、善、美的源头。和谐观念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人文旅行纪实节目因地域的流动、族群的多元与景观的多样而浓缩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价值核心是多元并存、兼容并蓄。《追星星的人》采取“旅行+天文” 的节目构想,以明星嘉宾作为旅行团体,带领观众进入云南、甘肃、宁夏、内蒙古、新疆等自然乡野,在轻松愉悦的民俗体验、露营野饮、观星直播等环节中投射“人类如何与自然共生” 这一命题的思考,突出了天人和谐的内核。《远方小隐》以运离城市喧嚣,返璞归真的体验式旅行为理念,探究“小隐” 的生活方式,乡村自然图景建构与旅行者身历其境的生活体验,渗透天文环保、和谐共生的基调。

美食文旅节目《澳门双行线》将明星嘉宾分为“精致仪式感” 与“人间寻常味” 两组,分别代表都市品位与市井气息,展开了双重内涵维度的美食之旅。一方面,通过包罗万有的澳门美食故事,助推城市形象建构与文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每期节目主旨诠释澳门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西融合的文化风俗与“一国两制” 的成功实践产生的化合之力,展现了澳门多元共生的社会观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