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论文
标签:
文化娱乐 |
分类: 文化 |
网络剧的泛甜宠化症候
受CP经济兴起及其带来的可观收益,近年国产综艺市场出现了如《心动的信号》《我们恋爱吧》的恋爱综艺,还有以“炒CP”的方式吸引观众《脱口秀大赛》里的“雪国列车” 等。但据相关调查显示,粉丝对网络剧等视频类内容衍生出的CP更感兴趣,其文化趋向除反作用于部分网络剧的生产外,还悄然改变着以情感叙事为主线的样式。
1,对视觉快感的极致追求。网络剧中的人物,尤其是作为恋爱主体的双方通常都有精致的长相、用心的打扮和健美的身材,而服装、化妆、滤镜、磨皮等技术手段更保证了“美” 的绝对性与持续性。例如《亲爱的,热爱的》《司藤》《你是我的荣耀》《庆余年》等网络剧无一不是高颜值演员组合。即使原著《一生一世美人骨》中男主角周生辰的外形设定是“平平无奇” ,但网剧《一生一世》选用的仍是外型出众的男演员。因为由此市场产生的效果已多次证明:“长得好看的人谈恋爱才好看,才会有人喜欢” 。
2,对人物的人设化和人设的逐步净化。与传统文艺作品强调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多面性不同,当下诸多网络剧中的人物往往会表现出看似复杂实质单纯的性格特征。他们不是现实人物在影像世界中的投影,也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是若干“萌属性” 组合而成的人设,即人物角色所具有的令特定受众喜爱的特征,它涵盖了身份、年龄、外貌、性格等,在网络空间的多种力量下生成。每个“萌属性” 往往具有相对固定所指,比如冷娇/高冷,意指该人物给别人一种冷漠、高不可攀的感觉,但一旦遇到自己喜欢的人时,就会变得娇羞,形成反差萌。而“大叔” 并不涉及辈分关系,一般指的是一个人在性格、年龄、气质等。当下网络剧中的人物是诸多“萌属性” 的叠加,而人物关系一般是具有相左人设的人的碰撞与交叉组合。如《司藤》里的霸气女王与多金暖男;《锦衣之下》里的霸道冷酷的锦衣卫与开朗元气的捕快;《长歌行》里的软萌公主与冷面待卫……这些人设化的人物与特定故事、时空背景的黏性是比较低的,甚至是可以脱离故事而具有无限再生性的,观众选择偏好的趋同性更加剧了角色跨故事的相似性和雷同化。网络剧生产表征更为显著的是,当一个角色从文字走出进入影像世界,他/她往往会抖落掉不那么讨喜的标签,呈现出更加完美、鲜明、统一的人设。如原作《御赐小仵作》中的萧谨瑜双腿残废,柔弱多病、生活不能自理,改编后的萧谨瑜只保留了身体弱的部分,但设定却是个俊逸非凡、冷静阳刚的形象,从而提升了男主角的魅力。改编是修复不完美的缺憾、迎合受众审美心理、确保浪漫桥段,宠溺互动。同样,在原作《衾何以堪》中,男主角苏念衾是个盲人,而改编后的《原来我很爱你》除让苏念衾恢复了视力外,还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他的偏执、冷漠和霸道。类似的改动也同样出现在《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等网络剧中,将复杂的爱情纠葛重塑成“一生一世一双人” 的美好童话。不断净化人设已成为网络剧生产的重要趋向,通过一再过滤、删减,竞相推出愈加完美、理想的爱情主体,以“人设天花板” 的不断更新,迎合受众的“道德洁癖” 和 “爱情洁癖” 。
3,叙事结构的短平快和故事的碎片化。网络剧市场上的先婚后爱、一见钟情、青梅竹马、意外同居、前世羁绊等设定集束性出现,可以使快速“发糖” 成为可能。剧情无需费力铺陈主体间相互了解的过程,不必勾画爱情里的磨合与挣扎,甚至不用浪费时间交代原因,即可快速切向对亲密互动的反复画面。于是,壁咚、情话、对视、互撩、拥抱、花式接吻等在升格、旋转镜头、多机位拍摄、背景音乐等的烘托下放大、拉长,而之后的情节就被一笔带过。只要“糖” 够多,即使剧情老套不连贯,支线大量注水、植入广告泛滥,甚至有明显的叙事硬伤,CP粉受众也可以容忍。比如采用先婚后爱设定的《只是结婚的关系》,凭借极高的含“糖” 量让他(她)们大呼“又土又上头” ,一边吐槽“狗血淋漓”“ 逻辑不通” ,一边拼命追剧。
与此同时,有别于传统电视剧的播出方式也刺激着网络剧碎片化消费。在剧集播出前,官方微博不但会向网友征集官方CP
的名字,还会抢先贴出追剧日历并醒目地标注上“发糖”
的时间节点与具体内容。在剧集播放时,网络视频平台的提醒功能以及弹幕互动等会预先告知“发糖”
的时间轴坐标,而拖拽播放、倍速播放、只看TA等技术支持更使受众对特定碎片化内容的快速定位,仔细且反复观看成为可能。由此,原本碎片化的故事在消费环节里进一步碎片化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