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人生百态,探寻踪迹回响
标签:
文化教育 |
分类: 文化 |
“文学是记忆之学、时间之学、想象之学,它永远面向往昔,然而通往未来。它是人心能够抵达的深度和广度,它不仅记录,而且参与创造。”
谢衍良很喜欢我国作家玄武说过的这段话,希望自己的作品也能够记录往昔,面向未来。他当过11年的建筑工人,又当过30多年的电视记者、编辑及文艺节目编导,接触过社会各阶层的许多人物,他的作品以现实人生为载体,展现了普罗大众的生活面貌,通过芸芸众生记录下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很早以前,他就定下大概十年出一本书的计划,2003年出版了以电视采编制作内容为主的《电视从业20周年——谢衍良电视文选》,2013年又创作出以电视策划、理论内容为主的《电视从业30周年——谢衍良电视文选》。这一次,谢衍良带着《踪响》归来,以文学的形式探寻社会现实的踪响,探寻他生活的这片土地的踪响,探寻他人生过往中的踪响。

探寻现实的“踪响”
“踪响”一词,取自古汉语字典中的“促织”:“而心目再力俱穷,绝无踪响。”顾名思义,踪响就是踪迹的回响,也可以解释为人生旅途中拨动心弦的故事。谢衍良希望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下过往岁月中那些拨动心弦的故事,力求反映出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踪响》一书的最大特点是关注现实,关注人生。作品向读者展现了作家以现实为载体的生活画面,让人们看到了文学赋予人生所具有的智慧、感情与活力,看到了工人、农民、教师、民警、个体户等普通劳动者和知识分子的生活面貌,看到了时代的变化。
谢衍良认为如果不把这些人的足迹勾勒出来,这些鲜明的生活足迹就会在历史的旅途中湮没。因此,他认真地把一个个生动故事记录下来,再加上创作提炼,力求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这种根植于现实生活、打上时代烙印的作品,让读者触摸到了其真实存在的价值,表现出谢衍良对社会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彰显出一个作家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这种社会责任感伴随着他从电视节目制作到文学作品创作,回首在广东电视台工作的30年,谢衍良做过很多档节目,但是提到印象最深的还是《爱心》。他受到一首歌的触动,开始想要做一档关注残疾人的节目,并辗转汕头、梅州、广州、深圳等地,制作了三集电视专题片《爱心》,这是广东台第一部最长、最全面反映广东残疾人事业的专题片。30多年过去,广东的残疾人事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人们不断关注到弱势群体的进程中,《爱心》发出了媒体的声音。谢衍良以一种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就算只是孤身萤火,也想要去为弱势群体发发声,为他们带来一抹光亮。
在《踪响》中,他注重对普通劳动者的生活进行深切的人文关怀,从《“傻福”的故事》《拍张X光片》到《改变》中,我们看到一个个小人物对生活的渴求,看到了人物的闪光点和未被泯灭的良知。一个作家对社会的责任感促使着他不断记录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勾勒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角色,从各个侧面去反映人生百态、民间疾苦、社会万象,揭示人性的亮点和弱点。

探寻广府生活的“踪响”
《踪响》一书还有一个特点是地方化、本土化的色彩比较浓厚。作为老广州人,谢衍良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聊到家乡,谢衍良科普起了当年“大番禺,小广州”的说法,祖辈几代都出生在广州西关,使他从小就了解广府人的生活情况和语言习惯。因此,《踪响》里的不少作品本土化韵味都比较浓厚,例如短篇小说《“搅屎棍”》、《宾馆门前》、《“大爷”司机》等都非常接地气。在他的作品里,广府的西关韵味和市井风情,南部沿海城市的大屋小巷和风土人情显得细致生动。
为更好展现南方沿海城市的地域特色,同时传承粤语文化,谢衍良在作品中较多运用了广州方言。此外,谢衍良参考了《广州话俗语词典》及网络、民间流传资料设置成“常用广州话和普通话对照表”,其中收录了部分广州话里的常用语,方便了外地读者的阅读。
1982年,谢衍良就读“中国逻辑与语言大学”,多年过去,谢衍良仍记得当年使用的是北大中文系教材,并感慨当年学习的逻辑知识和语言知识对他的影响深远,“真的特别有用!对我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事实上,由于多年运用普通话写作的习惯,改用广州话与普通话结合的词汇会有一定难度,谢衍良说将仅将此作为一种探索和积累,希望作品形成别具一格的“粤味”特色。

探寻人生的“踪响”
在聊到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出书时,谢衍良谈到他很认同的一句话“在什么时间就做什么事”。在从事电视事业的30年里,他当过节目总监、做过节目经营,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重心就是节目。退休后,他的创作重点转移到了文学艺术上,又一个十年过去,谢衍良交出了这十年专注的成绩——《踪响》。仔细看《踪响》中作品的创作时间,会发现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七八十年代以及2013年之后。谢衍良说,在做电视节目的几十年里,他很少进行文学创作,一心扑在他的电视事业上,退休之后才重新拿起笔专注文学创作。
进入广东电视台之前,他当过11年的建筑工人,在每天高强度的劳作后,工友们大多会聚在一起打牌来放松娱乐,而谢衍良在休息的时间,一头扎进了自己绘画的世界中,一笔一划,专注地创作着素描作品。说到绘画,谢衍良兴冲冲地翻开书介绍起他为工友创作的素描作品,指着几个人说,“我们上次还聚一起了呢。”看到《踪响》一书的人都会注意到,书中配有许多插图,这些画作均出自谢衍良本人之手,这次他在《踪响》作品集中配上自己的画作,使到整本书籍图文并茂、生色不少。
“专注”这个词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说到年轻人“躺平”的热词,谢衍良说现在社会压力大,年轻人调侃无可厚非。笑问能不能给现在的年轻人一点建议,谢衍良一愣,然后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我也没到那么大的官,给不了啥建议,如果真的要给的话,就还是专注努力吧。”
这十年里,他在文学创作中探寻他人生中那些过往踪迹的回响,下一个十年,谢衍良说,还是会继续创作下去,探寻下一个“踪响”。

购买指引
广州市天河购书中心三楼文学区中展位以及当当网均已上架销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