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在教“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随便报数,教师很快说出了这个数能否被 3
整除,然后让学生验算,结果全对。接着顺势诱导:这样一个一个去除太费时间,能不能不用除法,一看就知道一个数能否被 3
整除呢?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很高。又如在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出示一块长方形木板,正反两面都摆满小正方形,让左、右两边学生分别观察正面和反面,数一数,摆了几个小正方形。一方观察时,另一方要闭上眼睛。观察结果,一方说是
12 个,一方说是 18
个。老师便引导学生讨论,使之懂得了: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度量面积,必须用同一大小正方形来度量。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面积单位的问题。教师通过演示质疑,在关键处激疑,组织学生讨论解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
又如展示“田园风光”图,老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鸡,兔子……,树林里可能有小鸟,水里有小鱼,小鸡是谁家的,没有人看,它不跑吗?等等,这些非数学内容就干扰了他们的数学学习。但是老师却问:“在这美丽的田园里,有兔子,有小鸡,你们看看,兔子、小鸡是几只几只的在一起的,谁能这样几只几只地数一数小鸡?你能列出加法算式吗?三个
2 只我们怎么算?”给学生设置疑问,让学生看小鸡几只几只在一起,让学生说出这是 3 个 2 只,4 个 3
只,就突出了现实情境中加数相同这个特点,也就把生活语言抽象成数学语言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准备。老师在关键处设疑,将生活语言上升成数学语言,正是解决简单问题的思路,再让学生联系乘法意义进行思考,数一数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有几个,又从形式上加深了几个几的联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