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发现:30万年前的超级微雕石,比河图洛书还神秘

百度搜索山河旧闻录的全文。有些事儿,你越琢磨越觉得邪乎,就说咱们脚底下的这片土地吧,不知埋了多少老祖宗的秘密,谁也说不清,只有专业的考古队,一挖一个准。
可有的时候,真正的惊天发现,却偏偏落在那些压根没想到的普通人手里。
无锡许巷村,就有一位神秘的农民收藏家,他手里攒下的一堆东西,要是真的,那咱们的历史书都得从头改写。
他收藏的东西里,就有一片碎陶片,恐怕国际考古专家都没有听说过,看着跟现在做家具的五夹板似的,一层叠着一层,这手艺在古代简直是天方夜谭。还有一个泥罐子,看着不起眼,经大数据仪器一测,年代指数高到爆表,比咱们知道的任何陶器都早(已知最早的二万年),里面还藏着说不清道不明的高科技痕迹。
最神秘的是一块绿松石雕像,行家一看,说是有红山文化的影子,是一个太阳神。可再仔细一瞅,好家伙,这太阳神身上穿的,怎么看怎么像现代飞行员穿的那种航空背心儿,据说日本考古专家以此创造了英雄奥特曼,这就有点穿越时空的意思了。
这些东西,要是从哪个正规的考古坑里挖出来,早就轰动全世界了。可它们偏偏就这么静静地躺在一个农民的菜园里,比什么玛雅水晶头骨、三星堆青铜面具的故事,听起来还要离奇。在所有这些宝贝里,最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还是一块跟着泥罐子一起破土而出的碎石头,竟然是一块超越时空的超级微雕石。
超级微雕石,也就一个鸡蛋那么大,全身裹满了铁锈和结晶,一看就有些年头了。找人一瞧,给出了一个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数字:三十万年。
三十万年前是什么概念?那时候我们的老祖宗,也就是所谓的“北京人”,还在用粗糙的石器跟野兽搏斗,能有个火种就谢天谢地了。可这块石头上展现出来的东西,完全是另一个维度的故事。
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块石头,据说能看出上百个不同的图案,有人像,有动物,活灵活现,就跟变形金刚似的。每一个去实地看过的人,都说这玩意儿绝了。
比如,你这么一摆,石头就是一个古猿人的侧脸。有人大胆猜测,说这可能是咱们的人类祖先,被改造“脸部基因”之前就定格的面目,等脸部基因一优化,就成了咱们现在的模样。要是这么说,这块石头显然是,人们苦苦寻找的人类起源的活化石。
你再把石头横过来看,换个角度,奇迹发生了,古猿人的脸不见了,取而代之的,竟然是一幅地图,还不是一般的地图,而是一幅从太空中俯瞰东南亚的精确地形图,好事者拿着世界地图一比对,南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的轮廓线,基本都能对上。
这种现象,在艺术上叫视错觉画,就像一个数字9,倒过来看就是6。现把猿人头像和太空地图,应用这种画法,完美的叠在一块石头上,这个脑洞,这个技术,细想一下,后背发凉。
这一下,想象力的翅膀也就收不住了。三十万年前的古人,难道已经坐着飞船上了天,还掌握了太空拍摄和微雕技术?这听起来比科幻小说还科幻。
当然,这种匪夷所思的发现,在圈子里也被称为“欧帕兹”,也就是不该出现之物。历史上这种东西不少,比如在伊拉克发现的,疑似两千年前的巴格达电池,还有在古希腊沉船里找到的,结构复杂到堪比瑞士钟表的安提凯希拉机械。它们都像一个个历史的“bug”,挑战着我们对古代文明的认知。
无锡这块神奇的超级微雕石,显然也是“欧帕兹”家族里的一个狠角色。

更绝的还在后头。石头表面有一个比头发丝断面还小的小黑点,肉眼几乎看不见,你要是拿高倍放大镜去看,会发现那根本不是一个小黑点,而是利用石头本身的色差,在上面进行了一次工程巨大的微雕。
上面刻了什么?业余探家华竹平十几年的探索发现,有人脸兽身、仿佛从天而降的一条火龙,让人一下子就想到了传说中的伏羲女娲(人脸蛇身)。还有一个戴着项链的母亲,胸露双乳的西方女神,甚至还有一个穿着宇航服的人形…。在一粒芝麻大的地方,展现一个完整的神话世界,这种手艺,别说三十万年前,就是今天最顶尖的微雕大师,恐怕也得望洋兴叹。
这还没完。石头上还有一个神秘的孔洞。这个孔洞的位置,简直是神来之笔。它不偏不倚,是石头背面那个古人头颅的眼睛,又正好是石头正面那只大白兔和一条鱼的眼睛。三维空间,精准定位,比现在的3D打印技术还要严丝合缝,现代人类恐怕难以复制或造假。
这种有脖常理的迹象,都指向一个让人不敢深思的可能:在咱们这波文明之前,地球上是不是已经存在过一个或者数个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他们发展到了顶峰,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比如天灾或者别的什么,整个文明被抹去了,只留下这么些零星的、让我们现代人类看不懂的遗物。

当然了。我们的大脑很会自作多情,有一种心理现象叫“幻想性视错觉”,就是人脑,会主动在一些杂乱无章的图案里,寻找自己熟悉的模式,比如我们看天上的云,总觉得这块像小狗,那块像人脸。这块石头上的地图和人脸等,会不会也是一种巧合,被我们的大脑给“脑补”出来的,这个可能性不能排除。
毕竟,华竹平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考古专家,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银行点钞工,平时就捣鼓一些瓶瓶罐罐、石头瓦片。要把这些发现坐实,需要一整套严谨的、能被全世界科学家反复验证的证据链,而不是依靠华竹平、程珍妮他们几个人的非专业观察和推测。
所以你看,这事儿就有意思了。一方面,是华竹平这样执着的民间探索者,他们用自己的热情,敲开了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另一方面,是科学的严谨性,它要求我们拿出铁证,不能凭空想象。现在,这块鸡蛋大小的石头,就像在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一边通往颠覆性的真相,另一边可能通往一场美丽的误会。它究竟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无价瑰宝,还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开的一个玩笑?这答案,恐怕还得让时间来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