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览《戴敦邦彩绘金瓶梅》白话故事37

(2022-06-24 13:30:04)
标签:

戴敦邦

金瓶梅

看图说话

文化

杏庵居士

分类: 金瓶梅

此图,是《戴敦邦彩绘金瓶梅》里“金瓶梅故事图”中的第三十七幅。

阅览《戴敦邦彩绘金瓶梅》白话故事37

图中,一个乞丐模样的小伙儿,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如此,想必又是一个杀富济贫的故事?再看图里的题字:金瓶梅第九十三回王杏庵义恤贫儿。果然,就是一个救济穷人的故事。那么,这个“贫儿”又是谁呢?

一时不解,便去细读图旁边的文字:一日,杏庵头戴重檐幅巾,身穿水合道服,在门首站立。只见陈敬济打他门首过,向前扒在地下磕了个头。忙的杏庵还礼不迭,说道:“我的哥,你是谁?老拙眼昏,不认的你。”这敬济战战兢兢,站立在旁边说道:“不瞒你老人家,小人是卖松槁陈洪儿子。”老者想了半日,说:“你莫不是陈大宽的令郎么?”因见他衣服褴褛,形容憔悴,说道:“贤侄,你怎的弄得这般模样?”

如此,不仅知道了“贫儿”就是陈敬济。同时,图文对照一下,图中旁边的老者,想必就是那“王杏庵”了。只是,这位名叫“王杏庵”的老者,他又有着什么样的来头呢?

在《金瓶梅》第九十三回中,是如此介绍的:

清河县城内有一老者,姓王名宣,字廷用,年六十余岁,家道殷实,为人心慈,仗义疏财,专一济贫拔苦,好善敬神。所生二子,皆当家成立(成家立业)。长子王乾,袭祖职(世袭祖上所得的职务)为牧马所掌印正千户;次子王震,充为府学庠生(府学为府级行政区划的学校。府学庠生是指通过府学考的童生)。老者门首搭(搭伙)了个主管,开着个解当铺儿。每日丰衣足食,闲散无拘,在梵宇听经,琳宫讲道。无事在家门首施药救人,拈素珠念佛。因后园中有两株杏树,道号为杏庵居士。

清楚了王杏庵”的情况。那么,新的疑问正如“杏庵居士”所问陈敬济的那样“你怎的弄得这般模样?”

 要知详情,也只有再看《金瓶梅》第九十三回:

话说陈敬济,自从西门大姐死了(在《观赏〈戴敦邦彩绘金瓶梅〉话说西门大姐》里讲述了),被吴月娘告了一状,打了一场官司出来,唱的(娼妓)冯金宝又归院(妓院)中去了,刚刮剌(方言,犹言争脱出个命儿来(《金瓶梅第九十二回》的内容)。房儿也卖了,本钱儿也没了,头面也使了,家伙也没了。又说陈定(陈家的伙计)在外边打发人,尅落(暗中侵吞)了钱,把陈定也撵去了。

这段文字。《金瓶梅》的作者用了九个“了式”句子,就将人渣陈敬济这个有些财富的不肖子弟,如何短时间内凄凉败落的过程说清楚了。

不消几时,(陈敬济)把大房卖了,找(兑现)了七十两银子,典了一所小房,在僻巷内居住。落后(最后)两个丫头,卖了一个重喜儿,只留着元宵儿和他同铺歇。又过了不上半月,把小房倒腾(变卖)了,却去赁(租)房居住。陈安也走了,家中没营运(没有了收入),元宵儿也死了,只是单身独自,家伙桌椅都变卖了,只落得一贫如洗。未几(不久),房钱不给(没有了租金),钻入冷铺(冷铺,原指古时供往来传递文书的驿卒或地方兵役歇宿的地方。后指城市乞丐的住所)内存身。花子乞丐见他是个富家勤儿(勤儿一词的意思是浪子、嫖客,生得清俊,叫他在热炕上睡,与他烧饼儿吃(市井语,鸡奸为贴烧饼)。有当夜的过来叫他顶火夫(巡夜的),打梆子摇铃。  

  综上所述,知道了为什么:“陈敬济晚夕在冷铺存身,白日间街头乞食。”接下来,便看王杏庵”又会如何“义恤陈敬济的呢?

《金瓶梅》第九十三回:

(“杏庵居士”)见他(陈敬济)身上单寒(衣服单薄,不能御寒),拿出一件青布棉道袍儿,一顶毡帽,又一双毡袜、棉鞋,又秤一两银子,五百铜钱,递与他,吩咐说:“贤侄,这衣服鞋袜与你身上,那铜钱与你盘缠(古时,人们常用绳索将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因此,就将日常零用的钱叫盘缠,赁半间房儿住;这一两银子,你拿着做上些小买卖儿,也好糊口过日子,强如在冷铺中,学不出好人来。每月该多少房钱,来这里,老拙(老者的自谦)与你。”这陈敬济趴在地下磕头谢了,说道:“小侄知道。”拿着银钱,出离了杏庵门首。也不寻房子,也不做买卖,把那五百文钱,每日只在酒店面店以了其事(吃吃喝喝)。那一两银子,捣(倒腾)了些白铜炖罐,在街上行使(买卖)。吃(被)巡逻的当土贼(小偷)拿到该坊节级地方狱吏的一级官名处,一顿拶打,使的(钱)罄尽,还落了一屁股疮。不消两日,把身上棉衣也输了,袜儿也换嘴来吃了,依旧在街上讨吃。

陈敬济绝对不会去做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一日,(陈敬济)又打(从)王杏庵门首所过,杏庵正在门首,只见敬济走来磕头,身上衣袜都没了,只戴着那毡帽,精脚趿鞋,冻的乞乞缩缩。老者(“杏庵居士”)便问:“陈大官,做的买卖如何?房钱到了,来取房钱来了?”那陈敬济半日无言可对。问之再三,方说如此这般,都没了。老者便道:“啊呀,贤侄,你这等就不是过日子的道理。你又拈不的轻,负不的重俗语,意思是轻的拈不起,重的背不动。比喻人什么本事也没有,但做了些小活路儿(小买卖),不强如乞食,免叫人耻笑,有玷你父祖之名。你如何不依我说?”一面又让到里面,叫安童(王家的伙计)拿饭来与他吃饱了。又与了他一条夹裤,一领白布衫,一双裹脚,一吊(一千枚)铜钱,一斗米:“你拿去务要做上了小买卖,卖些柴炭、豆儿、瓜子儿,也过了日子,强似这等讨吃。”

这次,“杏庵居士”给陈敬济的衣物和钱财越来越“少”了。

这敬济口虽答应,拿钱米在手,出离了老者门,那消几日,熟食肉面,都在冷铺内和花子打伙儿都吃了。耍钱(赌博),又把白布衫、夹裤都输了。大正月里,又抱着肩儿在街上走,不好来见老者,走在他门首房山墙底下,向日阳站立。老者冷眼看见他(陈敬济),不叫他。他挨挨抢抢挨挨擦擦,又到根前(身前)趴在地下磕头。老者见他还依旧如此,说道:“贤侄,这不是常策。咽喉深似海,日月快如梭,无底坑如何填得起?你进来,我与你说,有一个去处,又清闲,又安得你身,只怕你不去。”敬济跪下哭道:“若得老伯见怜,不拘那里,但安下身,小的情愿就去。”杏庵道:“此去离城不远,临清码头上,有座晏公庙。那里鱼米之乡,舟船辐辏(集散)之地,钱粮极广,清幽潇洒。庙主任道士,与老拙相交极厚,他手下也有两三个徒弟徒孙。我备份礼物,把你送与他做个徒弟出家,学些经典吹打,与人家应福(僧道为人家做法事),也是好处。”敬济道:“老伯看顾,可知好哩。”杏庵道:“既然如此,你去,明日是个好日子,你早来,我送你去。”敬济去了。这王老连忙叫了裁缝来,就替敬济做了两件道袍,一顶道髻(专用的帽子),鞋袜俱全。

    杏庵居士”三番五次送钱送物的接济陈敬济。但是,都没有收到他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他就决定送陈敬济到庙里安身了。结果又会是如何呢?待下一个故事分解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