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忍受缓慢的改变吗?(转)

有些来访者以很急迫的心情前来寻求心理咨询,他或她可能即将面临某个挑战,或者正在承受某些痛苦,他们渴望通过心理咨询,快速地改变现状,甚至出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但经常的情况时,几次咨询下来,远没有达到预期,于是,他们就对咨询很不满意,并萌生退意。
面对这些过高的期望时,咨询师也会觉得无奈和着急,并为无法给他们即时有效的改善而自责。此时,咨询师体验到了一种无能感,来访者的无力感被咨询师所感受到了,这便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致性反移情”,这种来自于咨询师的感受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来访者提供了材料。
如果来访者最终不来咨询了(脱落了),对于来访者来说是损失(有些来访者状态变得更糟糕了),对于咨询师也会很受挫。尽量以合适的方式把那些可能脱落的来访者留下来,如何预防脱落的发生,是每个咨询师需要不断提升与改变的。
为什么有些来访者会有着对咨询过高的期望呢?为什么有些来访者渴望快速的改变?除了对心理咨询不太了解之外,有些来访者的这种迫切性反映了他们内在状态的问题,具体来说可能的原因是:
1、逃避痛苦的态度。他们缺乏一种忍受痛苦的能力,他们最渴望的是扔掉痛苦。一个有足够安全感的人,才可以有勇气忍受不安全并进一步强化安全感;一个有足够自我价值感的人,才可以承受外界的挫折和否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锻炼自尊的稳定性。因此,只有内在良好状态充足的人,才有力量与勇气面对自己糟糕的部分。心理咨询很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忍受痛苦的能力,当一个人有了这种能力之后,痛苦就不再被放大,能够带着痛苦过上该过的生活,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由于内在状态的糟糕,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内在资源去面对痛苦。
2、对现实自我的否定。他们往往对现实的自己很不喜欢,如果跟他们在一起,也许你会不断地听到他们的自我否定,如果你试图让他们看到自己好的方面,“是的…….但是……”之类的句式就出现了。于是,几次之后,试图说服他们的动力越来越弱了。或者,他们会发展出对于幻想中自我的肯定,在别人面前吹牛或说谎,幻想中的好自我让他们暂时不用面对糟糕的自己,恢复了心理平衡。
3、依赖感和弱小感。依赖与弱小也许是宗教广泛存在的心理动力之一,宗教至少提供了一种强大或者与强大人物结合的幻想。由于内在的弱小与无力,他们一直渴望强大人物的出现,在咨询中,这种需要会被活化,他们渴望咨询师成为一个强大人物来充分抵御内在的弱小,当咨询师不能满足期望时感到失落和愤怒。
4、无法放下的全能感。由于依赖和弱小,人会发展出全能感,这相当于对弱小自我幻想中的补偿。如果恰好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些独特的优势,那么这种全能感更难放下。这种全能感既可以表现在对未来自己的幻想上,也可以转移到对外在全能人物的追寻上(表现为一种对理想化人物的需要)。比如:“等到我读大学了,出国了,毕业了,结婚了……然后就会有很多的钱,会找到一个高富帅,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一旦真的出国、毕业、结婚了,幻想空间被压缩之后,他们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依赖与弱小,此时,便会体验到强烈的抑郁感。
这四个原因总结起来可以表述为:由于内在的弱小与依赖,他们迫切渴望理想化人物的拯救,难以现实的看待自己或别人,要么是糟糕的(对自己及他人的否定),要么是全能的(对自己与他人的夸大)。他们内在的状态是分裂的,他们需要发展的是自我的整合:以好自我去整合坏自我,形成现实地看待自己及他人的能力。
一个男生纠结于无法高效的学习,当看到别人在好好地学习,不免非常的焦虑。他本来成绩优秀,对学习信心满满,并为远远领先于别人而自豪。看到别人正在追上来时,他开始变得惴惴不安了,他为可能失去这种优势的地位而焦虑。对他来说,变得跟别人一样是令人恐惧的,在他潜意识里,其他人是普通的、弱小的、无能的(这恰恰是他内在坏自我的投射),他为这种优势而自豪,缓解了内心的张力。而一旦在他心目中普通的人追上来时,他被自己也是普通的恐惧所占据了。他焦虑的不是成绩本身,而是幻想中优秀自己的沦陷。他内在还没有完成好自我与坏自我的充分整合,采取分裂与投射的方式去保存好自我。
这个男生迫切想要通过咨询来达到改变,以缓解内在强烈的焦虑感。如果咨询师能够说出一些让他“顿悟”的话,或者咨询师具备某些让他欣赏的特质,那么,咨询师会被他理想化,这种幻想中的关系让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此时,咨询会进入一段蜜月期,来访者信心满满,咨询师自我感觉良好。不过,往往在不经意间,来访者的理想化需要受挫了,此时,咨询室里充满着张力,咨询师会被来访者直接或间接的批评。如果咨询师有足够的领悟力,或者来访者内在状态稳定,那么,这些短暂的波折反而形成一种“恰到好处的挫折”,使得来访者经过“转变性内化”而逐渐拥有调整自尊或处理关系的品质。
如果咨询师无法说出一些令他信服的话,或者咨询师缺乏一些吸引人的品质,那么,对咨询师的理想化色彩迅速的退去,咨询将会陷入停滞,来访者感到绝望,这会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状态。所以,大概会有10-20%的来访者,在几次咨询之后情况发生了恶化而结束咨询。由此看来,心理咨询有时候也是一种冒险。
在咨询中,那些能够忍受理想化需要失落的来访者,更能从咨询中获益。当咨询陷入困境时,他们会表达出对于咨询师的不满意,并提出改善咨询的建议。一个不被自恋需要所困扰的咨询能够现实地看待咨询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适时的调整。咨访关系的调整,对咨询师理想化需要失落的容忍,能让探索不断深入,领悟也会慢慢增加,咨询师与来访者一道对坏自我进行工作,坚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感受到咨询带来的益处,比如情绪状态的改善,人际能力的提升,或者自信的增加等。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一段咨询之后,来访者对她的咨询师形成了理想化的态度,在她心目中,咨询师是纯粹的、高尚的、脱俗的,她为拥有这样理想的咨询师而自豪。有一天,她不经意看到咨询师在给同事们分发一些水果,并说了一些客套的话。咨询师这种“世俗”的行为让来访者很失望,在咨询室里,她隐晦地说到“原来你很善于搞关系啊,看来我得向你学习了”。来访者这种隐晦的贬低让咨询师觉得莫名其妙,并有微微的恼怒,不过咨询师并没有为自己辩解,或者攻击来访者,而是去讨论了来访者在看到咨询师社交行为时的感受。这种讨论增加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现实的觉知,在之后的咨询中,咨询师发现,来访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行为有了增加,不再像以往那样贬低世俗交往的价值。
所以,对于迫切想要改善的来访者的建议是:忍受这种失落的情绪,大胆跟咨询师表露这些情绪,“协助”咨询师成为一个“理想化”的人物,然后慢慢的建立起一种对你有助益的咨访关系,并一起对你的坏自我进行工作,整合与强化好自我。那些难以忍受理想化需要失落的来访者,往往会因为对咨询师的失望而脱落,或者进入不断寻找理想化咨询师的道路之中。直到生活的实践让他们内在有了些改变,理想化需要的迫切性有所下降,才能在咨询中慢慢的获益。(当然,并不是说来访者不可以挑选或更换咨询师,只是需要一定的慎重)
对于咨询师来说,要不断增加自己的能力,能够给予来访者及时而准确的解释,适时识别阻碍来访者继续咨询的力量。同时,也要坦然面对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不满意,鼓励来访者尽量表达出来,一起来寻找可能的原因。这种包容与坚持的态度也许会缓解来访者内心的失落感,增加对于心理咨询工作同盟的信心。
“欲速则不达”,要坚定对于改善的信心,因为:“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来访者对于心理咨询改善的信心,就像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共产党人对于中国革命胜利的信心一样,需要忍耐与坚持,直至迎来黎明的曙光,那些迫切想要改善的来访者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