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育儿|两个基本原则之二——温柔而有边界(转)

(2023-05-17 14:52:11)

温柔而有边界,这本来是两个原则,合并在一起是因为实在是不可分离。

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们聚会的时候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跟她妈妈一言不和就往妈妈脸上打了一巴掌。这位妈妈不痛不痒的说了一句“不可以这样哦”,事情就过了。这位朋友愤愤的说:“这就是没家教,要是我,绝对打一顿,至少臭骂一顿,看她还敢不敢!”

这个例子中,无论是这位妈妈还是我这个朋友的处理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暴力的管教(包括语言和行动上的暴力),被所有的育儿书籍严肃的批驳,但是仍然被大多数的父母采用。因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太好用了。当你冲孩子大吼一声的时候,当你威胁要离开不管他们的时候,当你一巴掌抡过去的时候,幼小的孩子确实会收手,停止那些让你不顺眼的活动。

但是他们不是因为理解这件事情真的不能做而停止的,而是因为害怕失去父母亲人的爱、是因为恐惧即将受到的处罚而停止的。当下一次这些威胁不存在的时候,比如他们可以用别的办法(不管是撒谎、躲避还是装作满不在乎)来躲避惩罚,他们还是会去挑战那些规则和禁区的。

有多少越打越皮,越骂越不听话的例子放在我们眼前,有多少胆怯、懦弱、谎言是这样产生的?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307/9e3c361240f94ee2b4d3f5c80a064203.jpeg

我对有一本书里的介绍的两个原则特别有感触,跟孩子说的话,最好都要符合这两个原则:

1、有利于增进亲子感情

2、对他长期的成长有利

不满足这两个原则的话就不要说了。所有那些短期有立竿见影效果的手段,如果不能符合以上这两个条件,都是应该被抛弃的。

但是,不能打不能骂,怎么管呢?像开头那个例子里的妈妈一样,没有原则的退让,触犯了另外一个大原则:要有边界。通俗一点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任何一个孩子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自然和社会规则的。无法无天的孩子,未来一定会被教训的。家长的职责就是在还没有产生严重后果之前,告诉他们行为的边界在哪里,也就是立规矩。

每个家庭一定要有一些规矩,规矩包括能做和不能做的事,以及做了不能做的事以后的后果。立规矩有这么几条原则,否则立了很可能白立。

1、提前说好:尽可能的事先埋下种子,而不是突然抛出规矩。比如,没有提前沟通好出门的时间,还剩最后一分钟了才说“再不马上走今天晚上回来就不能玩游戏了”,这就不是提前说好的规矩,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陷入权力之争。应该在孩子心平气和的时候,跟他提前约定好,比如,“我们今天要做这几件事,如果你能尽早出门,节约出一些时间,我们就可以在结束以后让你玩儿十分钟游戏”。大一点的孩子,要邀请他们参与到规矩的制定过程中来,听取他们的意见,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纳这个规矩。

2、全家统一、不轻易改变:对于比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内化规矩的过程,其实并不是“理解”,而是习惯。当他们习惯了每次去碰那个罐子的时候,都会被父母抱走,他们逐渐就习惯了这个罐子不能碰的规矩。如果这个规则今天可以、明天不可以,或者在爸爸妈妈面前不可以、在爷爷奶奶面前可以,他们就会不断地去试探底线和边界到底在哪里。大一点的孩子就会在这个过程学会钻空子。所以全家一致行动非常重要。

3、多一点与人相处的规矩,少一点自身选择的规矩:在没有干扰到别人的情况下,尽量少给孩子设太多束缚,但是一旦会麻烦到他人、给他人带来不快,这样的行为就应该被规矩起来。这其实是中国和美国家长给孩子定规矩的一个巨大差别,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家总觉得美国家教好的孩子,既懂礼貌守规矩,又没有泯灭自由自主的天性。

有了边界,孩子如果突破了怎么办?制止、强化。对于三岁以下的孩子,可能需要反复的制止、反复的强调这个规矩;对于三岁以上的孩子,应该跟他一起分析违反的原因,并寻找解决办法。具体就要涉及处理冲突的方法了,在后面的小步里会具体介绍。制止的目的是停止行为、告诫下一次不能再犯,制止及强化的态度要“温柔而坚定”,涉及规则问题,怎么哭闹恳求都要坚持,但是态度一直应该是温和的、体谅的,基本话术就是“我理解你,但是规则不能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