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卢俊舟个展在苏州博物馆现代展厅正式拉开帷幕

http://pic.rmb.bdstatic.com/5b873c496c620d3542acf68daff4f42b.jpeg
2018年8月18日下午,“平行”卢俊舟个展在苏州博物馆现代展厅正式拉开帷幕,此次展览也是艺术家首场个展。现场展出了艺术家卢俊舟30余件(组)近年作品。卢俊舟的作品强调了汉字的空间构成和书写的节奏韵律感,笔下顺应自我的心性而发,贯通连接未来与历史的“平行”之道。文化艺术界领导、艺术家与媒体代表、现场观众近百人参与此次开幕式
http://pic.rmb.bdstatic.com/14581a4570528fdfa288adc811ff4ed4.jpeg
开幕式现场
http://pic.rmb.bdstatic.com/6d43758449baedc221103f2077fa91ce.jpeg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惇在发言中首先对此次展览的开幕表示祝贺,他谈到:“卢俊舟的作品今天在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展厅展出,我认为他突破了传统艺术的框架,有了他自己对中国文字的理解而形成的艺术语言,也正因为他突破了书法和绘画的框架,才有了现代艺术样式的价值,奇怪又新鲜,他的这些书写给予观众生动的体验。”
http://pic.rmb.bdstatic.com/8255ea7f424ea090f797025f4504ea82.jpeg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http://pic.rmb.bdstatic.com/536381f08e83abbd200376dd658e7247.jpeg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宏伟谈到:“进入苏博,看到卢俊舟的作品,两者之间仿佛就有一种空间的契合。同时,我在卢俊舟的作品里看到了他将中国元素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面。”此外,作为卢俊舟少年时期的书法老师,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索在发言中也回忆了两人在近三十年前的相识经历。一个有着淳朴和纯真眼神的少年,怀着学习书法的坚定信心,打动了张索,有了一场师生情缘,并在以后几十年时间里相互交流,探索书法艺术。
http://pic.rmb.bdstatic.com/56d8bed4c8e53f3283525a3ac062d9aa.jpeg
开幕式现场,卢俊舟将2018年新作《壁》捐赠给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向卢俊舟颁发了收藏证书并合影。
http://pic.rmb.bdstatic.com/29ae2e5428d2e7e16a4f7dc64f0f82c1.jpeg
艺术家卢俊舟致答谢词
http://pic.rmb.bdstatic.com/c446eb0f3ebb03e3bfea83f02643ef6d.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c7911a2687e460c42dc6437f0c6459a4.jpeg
嘉宾剪彩
http://pic.rmb.bdstatic.com/b3917540f5de7c6f6efd5569a58be1e9.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002e56cf70180c3dd587a7d318a32fa5.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13fd1d44066b25a59b5b5fb66f7ce3a2.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d50369c2688b59a67265f4e7e1926c5f.jpeg
卢俊舟在2018年最新创作的《吴越春秋》作为此次的重点作品首次现身。作品为艺术家卢俊舟挖掘苏州的历史基底与人文传承而创作,建立在艺术家的现代空间意识与文字结构转化的基础之上。艺术家摘取了吴越之争胜负的转折点伍子胥的之死,作品节选司马迁《史记•伍子胥传》中描述太宰构陷、忠臣赴死“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的段落以朱砂书写在40条长220厘米、宽22厘米的木板上,木板形制如放大的简牍。书写完成后,沿朱砂字迹在木板上劈砍,再拓印为文本展示给观众。字的留白与背景中的墨色以及隐约泛出的朱砂色相交融,在古朴间叠加了一份刚硬的味道。书写行为完成了对历史与文化的个体解读,劈砍、拓印则还原了对崇高的演绎和传承的再现,其中饱含创作者对历史与文化身份的复杂观感,对真实与谬误、传承与重建的双重追问。作品所呈现的叙事意义,在保有含蓄的悲悯和当代批判意识的同时,又为观众保留了一扇可供靠近、一窥究竟的文学窗口。
http://pic.rmb.bdstatic.com/6566f93d9c2a721114cad170a397372a.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955a1f3e7d8e6e8e81f6fb9dc6908b9d.jpeg
同时,为契合展厅空间,艺术家以现代展厅的“影壁墙”为灵感,题写了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呼应苏州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特有的竹影与天光。《梦》则是一幅艺术家与自然合作完成的作品。艺术家在露天环境创作,恰逢大雨骤至,雨点砸落在宣纸上,未干的墨被雨水激起、溅落、晕染开来,文字的形体与墨色的渐变形成一种独特的质感。在结构性创作外,《秦时明月》、《故园情》、《看花人》等作品延续着艺术家对于纯粹书写的回归和当代审美的探索。
http://pic.rmb.bdstatic.com/03a1dd12910dad3f29d4b1dd5fb6b418.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9338ffebced87af8f7dc746a6ec2b8d1.jpeg
书法是艺术创作,也是卢俊舟个人思考的实践过程。在卢俊舟看来,艺术是界于有律和无律之间的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直觉和本能,使之回到艺术的本质状态,归于自然。
http://pic.rmb.bdstatic.com/03e6bd1b58be05184764cb0aa3f0efc5.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115973df1abc9074063a5626bf478c02.jpeg
从审美角度出发,卢俊舟的作品是立足于传统审美向当代审美进行的转换,书体结构的表达,空间感是其最突出的特质。同时,艺术家用自身触动的感官追求作品的韵律,展现了基于自我情绪所形成的节奏感。这些起承转合的笔画空间,又似乎在呼应着传统书法学理中的“筋骨立形”。
http://pic.rmb.bdstatic.com/00029013f4c288458cf142f3f3fe6132.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232e9c1c0ef09e14a286eda5b70435fa.jpeg
通过书写,卢俊舟一直在尝试延展自己的边界,空间则是建立在一次次的破坏消解后,而再造的实验中。面对这些生成的律动,我们打开全部的视觉张力,审视这个由此诞生出的“新知”。
http://pic.rmb.bdstatic.com/8057db2d65ab7ae17fc68ffe315144d0.jpeg
展览时间:2018年8月18日至2018年10月21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现代艺术厅
关于艺术家
卢俊舟,原名双波,别署:芦庐、吾自斋等。1974年1月(癸丑腊月)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现工作生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