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家:邓石如篆书《心经》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407/fefa8617ffd34e29939e0c35ee53ac66.jpeg
「品 味 生 活 私 享 艺
术」
书画丨文房丨拍卖丨展览丨藏家丨空间丨器物
http://pic.rmb.bdstatic.com/b61fbb9a4f52f5eacdf1de9590e0fcb2.jpeg
清 邓石如 篆书 心经 纸本
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他曾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邓石如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
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享誉艺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张惠言、包世臣都曾向他学习书法。但他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有着不愿媚俗取巧的顽固,以石自比,以顽石自况,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他的好友、桐城派散文大家姚鼐曾给他写过这样一幅对联:茅屋八九间钓雨耕烟须信富不如贫贵不如贱;竹书千万字灌花酿酒益知安自宜乐闲自宜清。人生一达这种境界,艺术的深沉和久远便应运而生。
作
品
//
局
部
//
大
图
http://pic.rmb.bdstatic.com/34629b7e110e3b7dc1d3eb6f339beed2.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66368f7d610079c7b3e76ffb9d8160d4.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a771e34b7a576d7ae9df862c9ef283b0.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790fe8391c54840434e2ee47233b4d40.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60e5eccc81d2c2c224a276769082806a.jpeg
——新 刊 上
市
http://pic.rmb.bdstatic.com/91f6c3175c31b7d21c74acde19973056.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