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良:长得不漂亮,那就努力活得丰盛
http://pic.rmb.bdstatic.com/9fa81f16e020ffac7947ed9610bd819c.jpeg
潘玉良 1940年作 裸女 纸本彩墨
潘玉良:长得不漂亮,那就努力活得丰盛
通晓艺术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民国时期,出国接受美术高等教育的画家本来不多,女画家尤其罕见。算来算去,这些女画家在人数上并没有超过二十人,杰出者,似乎只有我们熟知或不那么熟知的“民国六大新女性画家”──潘玉良、方君璧、关紫兰、蔡威廉、丘堤与孙多慈。
http://pic.rmb.bdstatic.com/e3e785454657792a4e35132090c96a5b.jpeg
潘玉良 1946年作 窗边裸女 油彩 画布
这六个人中,潘玉良无疑是一个异数。因其它的五位,大多是出自名门望族、富贵之家的窈窕淑女,或书香门第、一身书卷气的个性女子。唯潘玉良出生最贫寒,经历最波折屈辱,容貌又最不好看。
http://pic.rmb.bdstatic.com/9a4ec325562af7ec85729efee0d560cd.jpeg
潘玉良 1950年作 月夜琴声 布面油画
但时至今日,她是这些女画家里有着最大名望的一个女人。这个名望是她低到尘埃里的不幸身世与至死都跌宕的人生所导致,更因是她盖世的艺术才华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公认与臣服之故。
http://pic.rmb.bdstatic.com/f6dbfcf578e451a96bf599e57e4dad58.jpeg
潘玉良 1956年作 裸女与镜子 水墨
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画家,曾两次远渡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50多个春秋。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她一生之中留下2000多件艺术作品,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http://pic.rmb.bdstatic.com/7716d174406f75971bc7f53a025a4a6e.jpeg
潘玉良 1957年作 梦寐 彩墨纸本
潘玉良,原姓张,后随夫姓,改名潘玉良,字世秀,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于1918年考进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朱屺瞻、王济远,1925年以毕业第一名的成绩获取罗马奖学金,得以到意大利深造,进入罗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学习油画和雕塑。
http://pic.rmb.bdstatic.com/ec05af8a7c13c44cb6afd171b07f118e.jpeg
潘玉良 青甁红菊
潘玉良的油画不论是气度、修养,还是技术,在中国早期女西画家中,无人可比,在男性西画家中,也数上乘水准。她的画风基本以印象派的外光技法为基础,再融合自己的感受才情,作画不妩媚,不纤柔,用笔干脆俐落,用色主观大胆,面对她的画总让人感到一种毫不掩饰的情绪。晚年作品风格倾向于以中国线条融入西方的色彩造型中,切合了她“中西合于一治”及“同古人中求我,非一从古人而忘我之”的艺术主张。潘玉良在东西方艺术中大胆探索,游刃有余来往于两种不同文化之间,为现代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丰富的贡献。
http://pic.rmb.bdstatic.com/aa29078ba11580b72c57c842c35faf7d.jpeg
潘玉良 1958年作 窗前裸女(双面画) 油彩
潘玉良,中国艺术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女性画家。早年经历坎坷,幼年父母双亡,13岁被亲戚卖入青楼,妙龄之际与时任桐城海关总督潘赞化的相遇相知,使她得以脱离烟花之地。张爱玲说:“在那样一个旧时代里面,在那样一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新旧时代里面,反倒是在青楼里面更有爱的空间。”潘赞化与潘玉良的爱情应该属于这一种。
http://pic.rmb.bdstatic.com/0834a4325f99835fde192d29ca0d6579.jpeg
潘玉良 女人与猫 石版画
潘氏夫妇移居上海后,潘玉良在上海美专色彩教授洪野教授的影响下,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经洪野向刘海粟推荐,潘玉良于1919年秋考入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成为中国第一批女学生,就此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
http://pic.rmb.bdstatic.com/72dcc46ca181b81cca89a7f13c70ee09.jpeg
潘玉良 1963年作 双美娉婷 彩墨纸本
1921年,潘氏作为里昂中法大学的第一批官费留学生赴法留学,次年入巴黎美术学院,和徐悲鸿同在西蒙(LUCIEN SIMON)门下学画,接触到巴黎艺坛。1925年潘玉良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罗马奖学金,得以进入罗马国立美术学院,跟随康洛马蒂(CONOMARCH)深造。
http://pic.rmb.bdstatic.com/9cca58e842bf566f8837a67fd1c81d60.jpeg
潘玉良 戴红花女郎
1928年潘玉良和昔日母校的校长刘海粟巧遇,受邀回国后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协助蔡元培组织了中国美术学会,这是潘玉良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但是种种关于她身世的蜚短流长,却不断地侵扰着她,最终心灰意冷,1937年借参加巴黎举办“万国博览会”和举办自己画展的机会,她再次赴法,从此不返,客居他乡40载。
http://pic.rmb.bdstatic.com/e9f8917d1de102d8704c66715848073f.jpeg
潘玉良作品
“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玉良诗)。越是暮年,玉良思乡之心越切,尤其到了最后的岁月,自知来日不多。女画家的枕头下面,总是留有一张字条,下面写着:“这是我的家信,如果我死了,烦朋友们将这封信寄给小孙潘忠玉留作纪念。中国,安庆市,郭家桥41号。”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病贫交迫之中,默默地离开了人间。
http://pic.rmb.bdstatic.com/ce7b0a0d97720672a9b435beea373056.jpeg
潘玉良作品
潘玉良的绘画构图大胆、色彩丰富,并且在西画框架中加入了中国元素,那种中西兼容的笔韵和线条,形成了她独特的风格,造就出了属于她自己的艺术品格。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到潘玉良对很多艺术门类都有着精深的造诣。她在法国学过油画,又到意大利学过雕塑,回到中国又学水墨画,一生中都在不停的学习创作。遍寻近半个世纪的中国艺术家,已经没有人能像她一样,画素描、画水墨、精油画、善白描、又搞雕塑、了解西方又深入探究中国女性的内心情感。可以说,她是一位跨领域、有抱负的女性艺术家。
http://pic.rmb.bdstatic.com/45d636431157ed8f97f79bdffbe1f0c5.jpeg
潘玉良 戴花巾头像
潘玉良的人体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她往往先用熟练流畅的黑线勾出人物的造型,然后再点染重彩塑造人体的量感和肌肤的质感。有时候她也用水彩先画出形体,再用墨线强调姿态的动感。在构图方面,她保留了中国画留白的概念,却在留白的部分,改用点描或交错的笔法充满空间。画艺成熟以后的潘玉良,寄情于对女性裸体的歌颂,在一具具饱满的躯体中,看到的是生命的力量和女性自我颂扬的尊严。
http://pic.rmb.bdstatic.com/4cef5cc80452bf7809f517054ac34519.jpeg
潘玉良作品
她的彩墨画主要是利用中国书法的线条勾勒对象(主要是人体)的外部轮廓,将用墨线的变化去把握对象形体和质感的手法成功的引进画面之中。在背景的处理上,她用交织重叠的短线组成肌理,加上擦染做出油画般的多层次的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去反映空间的虚实和光影,突显主体对象,增加画面层次的厚重感。
http://pic.rmb.bdstatic.com/3543c1fec50d5b9c954dd8689a7a2011.jpeg
潘玉良作品
潘玉良的作品在呈现出淡淡的忧伤和女性情怀的同时,又充溢着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爱情、艺术的渴望和追求,潘玉良大量的人体画和自画像在中国近现代油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由于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等的宣传和影响,潘玉良早已超出艺术史的范畴而为社会所熟悉,这也从另一个方面提高了其作品在市场中的关注度。然而,潘玉良的大部分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4900多件),社会上流传的很少。现盘点一下潘玉良作品在拍卖场上成交前七名。
http://pic.rmb.bdstatic.com/cd8605bf2b56a3cde70df1c7130e7a5d.jpeg
潘玉良 窗前女人体
http://pic.rmb.bdstatic.com/7852b5ef7d2bb4ec261110c760762abb.jpeg
潘玉良 海边三裸女 布面 油画
http://pic.rmb.bdstatic.com/857c51986c5a80eb8fcdc623ccf8f98e.jpeg
潘玉良 读书女
http://pic.rmb.bdstatic.com/3bb53801156873f1911710fff04fa6fb.jpeg
潘玉良 山中群牛
http://pic.rmb.bdstatic.com/a3ddc1b94dee4fd0da224bc944b16841.jpeg
潘玉良 瓶花静物
http://pic.rmb.bdstatic.com/fc084f3b1938772a1e3f6115d72ed688.jpeg
潘玉良 翁弗勒尔风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