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京:用肉身丈量雕塑

http://pic.rmb.bdstatic.com/8a086f980da4634e0b18d9c16c2eadf1.jpeg
上海龙美术馆策划的首位女性艺术家大型回顾展“向京·没有人替我看到”。整个展期直至2018年2月25日(大年初十)结束,横跨圣诞、元旦及2018农历新年。3600平方米的空间,21年艺术历程,100余件作品,不依靠高科技,打开你的身体,进入艺术,进入你能感到的不安,和安宁。
http://pic.rmb.bdstatic.com/71339850c0694749ac0afd62b3e60db2.jpeg
2017年12月15日,向京在开幕式上致辞。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入口,熟悉龙美术馆(西岸馆)人都知道,这个大空间非常漂亮,却也给我带了很大的难度,因为入口太过于敞开了。
我总是觉得看展要有一个心理的过渡,就像前戏一样。我请了专门研究园林的专业空间设计师曾仁臻,来帮我做了这样一个入口的设计。
改造后的空间变化是很大的,入口做了一个狭长的曲径,慢慢的进入到这个空间里去。原本这个通道还想做得更窄,因为消防安全的问题,比预期稍微宽了一点,这个尺度我们也是非常满意的。
http://pic.rmb.bdstatic.com/bb3350d3b3126ae370bcd5d6987cdbfc.jpeg
大家可以在这个通道里看到作品《尽头》,它是我经常用在展览的一件作品,对我来说是非常具有开放性的,它提示了一种观看的方式。
穿过通道进入到一个小空间,这是我在展览的开端做的一个设计,一个向洞穴一样的小空间,里面是五个人体,三男两女。
这是我2012年以来的“S”系列作品,也是最新的作品。左边这四件是《有限的上升》,右边这件叫《S》,展览就以这5个作品开始。
http://pic.rmb.bdstatic.com/77c053f308bda2af45b2f624106280e3.jpeg
拐出这个小空间,就可以看到这件大女人体的作品《你呢?》。虽然她尺寸很大,但我在布展的时候经常会把它放在入口处,与平时我们看展的习惯不一样。
http://pic.rmb.bdstatic.com/5a8d43e912813696de52f0f8c0f7ff35.jpeg
一般来说大尺寸的作品,会被放在能看清楚全貌的空间里,现在它突兀的挡在了观者要前行的路上,自然地在身体语言、情绪上与观者产生了关系。
她的手指头也在比划着你,作品名字也是一个问句:《你呢?》,所以这是一件带有互动性的作品。
http://pic.rmb.bdstatic.com/504d92a9096c8a10767b231b42fe4491.jpeg
走过这件作品就进入到了龙美术馆(西岸馆)最大最美的空间里。在我最初做展览设想的时候,这个空间是最迷人的,同时也是最难处理的。
面对这么巨大的空间,再大的作品都不会显大,会显得非常的小,无法形容在把作品放进来时的感觉。
http://pic.rmb.bdstatic.com/e3f1ac18f54fcecf9977743683a4eb3c.jpeg
这个空间水泥的质感和深灰色的带着微微反光的地板,特别像水面,我在这里加了白色台座,像漂浮在水面上,微微的倒影。
《异境——先知》、《异境——白银时代》、《异境——唯岸是处》,都是我2011年“这个世界会好吗?”系列里的动物主题作品。
坐在气球上的这个小女孩叫《彩虹》,她和旁边巨大的女人体《敞开者》,是我2008年“全裸”系列的作品,是我关于女性身体的作品。
http://pic.rmb.bdstatic.com/f91d2502b97f7f88221698457bbf7744.jpeg
这个展厅的布展就像是几个漂浮的岛屿,制造出了一种比较安宁,散发着某种气息的一种氛围。
这里的每件作品对我来说都太熟悉了,他们天天都在我的身边、在我的工作室里。在这个回顾展里,很多作品大家可能曾经在其他展览或杂志上看到过。但是当我把他们放在龙美术馆这个空间里的时候,我都有一种奇特的陌生。
http://pic.rmb.bdstatic.com/94c4571c35a6b65f48fa1a3f127262d6.jpeg
雕塑这种媒介是非常需要和空间发生关系的,或者说空间本身就是雕塑的原问题,是它最基本的一个命题,雕塑的魅力恰恰也是真实的占据了三维的立体的空间。
当你站在雕塑面前的时候,你自己本身的尺度就是一个最好的丈量工具。你如何去体验它,完全依靠肉身这个媒介,你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你这个形体和雕塑的形体的关系和距离,可能会引发一种你和它内在感知上的关联。
http://pic.rmb.bdstatic.com/fc5d736dd3e6bddc82b29d1dabe1ff71.jpeg
太多的人经常会问我:你这次讲什么啊?看不懂。
每做一件作品,我肯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这是必然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你知道作者的想法有那么重要吗?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展览?我们能够在一个展览里看到什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亲身到达一个空间,到达一个现场去看展览?
http://pic.rmb.bdstatic.com/8e21a216801509b0da87e611855c83de.jpeg
我经常这样问自己。我们之所以要把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作品放到展厅里,你希望人看到什么?我们在一个展览里、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又能获得什么?
这些都是我在做这个展览的时候考虑的命题。
比如这件大象,是根据王小波的小说《白银时代》起的名字,其实起什么名字也不太重要,与这个作品更相像的意向可能是海明威的作品:《白象似的群山》。
http://pic.rmb.bdstatic.com/6a8f09e74fc95ed0a27f8c2d604dbd67.jpeg
在布展的时候,大家把这件作品抬到这个台子上,把遮盖的布打开,虽然没有现在这么漂亮的灯光,从侧面一看,当时我都要老泪纵横了。因为它的侧面太美了,这样的美就是肉身的体验。
有一种东西,所谓的“美”是我们在当代艺术里不敢提及的,这是一个过时、古老的命题。当我们被美的东西撞击了一下,这是一种非常令人心动的感受。
http://pic.rmb.bdstatic.com/53f5e3aab7d181fbcb68a576869aaa3b.jpeg
我完全不求每个人都像我一样看到一个大象的侧影就会泪流满面,但是我想至少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这个展览中找到你所触动的一个局部、一双眼睛、一寸皮肤、一张喜欢的脸。
我希望我的作品有种开放性,希望我的作品是可感悟的,希望艺术变成可感悟,这是我的艺术观,希望这个展览的这种呈现可以达成这个目的。
http://pic.rmb.bdstatic.com/3d4075a8e9a78387227b02fa0b69706f.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b0f7a69816cffa3a6af391cbfe5b8e8d.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a250907f6dc94144c2008c91311ebdf5.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7f494beed154449fec7a9e1de88e7a92.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ec99278983996ced493b9738778558f0.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23146cc2427b53db1440a6eb8d630fe6.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0c878687d2234d9bd98fd485346f5948.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6c3e9a7e0ca0697ff0c0784b7cf7bcdf.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c3f874676c0570ded95d3309a0bd3923.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b55064f8796a113bedf7be8c42afaf68.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597586ed42d7471b1b72e433c93a0c0d.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48018af9823b0c284b2fea7b85089717.jpeg
http://pic.rmb.bdstatic.com/f220255e88e9c8d08b5383acdc53a211.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