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张大千的毕生收藏

(2017-08-19 13:44:35)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f978804bafb495ec4da1340b5ff07ad2.jpeg


长日清闲,何以赏心?无非餐咽山光,长斋读画!燕贤所乐之事,每每如是:『胜友晴窗,出古人法书名画,焚香评赏,无过此时』。净室清居,遣虑忘尘,观名家墨迹,可称是最足适情之事。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41bf28cad02bff23a9efc4df4517e36b.jpeg


然而想要深层次地领略一幅画作的妙趣,则并非只是简单欣赏其外在的美感,更在于对古人笔意的解悟,故有所谓『读画』者也。古人云:『得先生之意以读画,当不堕作家云雾中;得先生之意以作画,必不以神化让古人矣』。只有读懂了古人『技』与『意』,才能真正从传统中汲取精髓,寻求高致。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6255af6a2fece3b1b25958fed2f4b618.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83e5023b4ecc738ce2d03f38010594d6.jpeg


不负古人告后人

大风堂的收藏

文/傅 


张大千先生认爲在追求『集大成』的理想和过程中,必须深切地瞭解古代大画家的技巧(笔墨和构图)与内涵(意境),因此『多閲古画』和『临仿古画』,是两条并行而且相辅相成的必由途径。爲了达到这一目的,大千先生勤于收藏古画,无异是将古代名家请入自己的家门,可以坐卧以对,随时获得啓发和指导。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96771c86d1c574c95b4ce88898d23f14.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a7d3f6b3f0ca4c752d99c794dcce3ebb.jpeg


一九四六年,大千先生挟巨款赴北平购豪宅,结果遇到了从长春溥仪僞宫所散出的清宫旧藏剧迹,如董源 《潇湘图》及《韩熙载夜宴图》等,不但倾囊以赴,而且急电上海托有力门生汇上金条补足之。他也曾爲了购买一幅石涛的画,不远千里而南北追踪。所以当他在一九五四年自序其藏画册《大风堂名迹集》时,谈到他的收藏癖:『宝墨偶遭,私意必获。性命托倚,魂梦萦缠,虽负巨埔,不易夙嗜……类海岳之痴,结习难捐。』正是毫不夸张的事实。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ea7f202f3ceb6963cfffb1a5d4a425af.jpeg


大千先生收藏书画开始得很早,当他在上海投师学书时便已入门。有记録可寻的是一幅元代四大家之一倪瓒(云林)所作《岸南双树图》,乃是大千在庚申(一九二〇)年自沪返蜀,从重庆的收藏家手中获得。大千自题云:『此倪高士真迹,庚申岁予还蜀中省亲,购于渝州卢雪堂先生家。时予初收书画,以三千金得此,携至海上,先农髯师激赏之,且誉之曰:「子年才弱冠,精鉴若此,吾门当大。」』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950e3f913bc71b3cf854f36b3bca3ccb.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c66fa9347269f27049a50c6778052aed.jpeg


大千得到曾师如此的鼓励,从此信心大增,搜藏愈力,终于成爲近代最重要的收藏家之一,许多重要的名迹都曾经过大千的鉴藏。他较早期的一批收藏,一部分存于苏州的网师园,在一九三七年的十一月,日军占领江南,张大千在北平被日军软禁,而张善孖从苏州逃往安徽郎溪,这一批藏品全部付诸东流。在大风堂众多收藏中,其中比较重要的藏品,至少登録在以下三次不同的版本。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c7a680e7e9783f8ec95438be63ade05a.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70daea3af92bec8d46a5b3da70583d46.jpeg


大千有一部分的藏品,曾随他移往北平,又加上在京所得,一九三八年五月逃离日本占领区时,由德国友人协助运往上海,经香港再运回四川成都。一九四三年冬自敦煌回来之后,『命门人子侄辈,记其尺寸题咏,序爲目録,聊以志平生好慕,一时之会合』。此一目録名爲《大风堂书画録》,内列卷轴共一百九十四件。次年(一九四四)三月在成都举办『张大千收藏古书画展览』,展出唐宋元明清各代书画一百七十馀件,其中还有《大风堂书画録》之外者,可见其收藏之富。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76ec3f04398e926a0303a43cd51b4e08.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556b48cad03ca92882e8c4c9701f1b43.jpeg


一九五四至一九五五年,大千在日本付梓《大风堂名迹》四集,其第一集序言述及:『藏于蜀郡者,又劫于 之际……发行箧所携,益以旅途(佳作书局)所获,自唐迄清精加别择,爲家卅七,爲帧卅八……以视旧藏,百未逮一。』


若真如所言,此数不及百一,则旧藏总数当在四千件左右,此或爲夸张语。陈长华则据大千生前自己估计,应有『大约上千张以上』,是较爲保守的数字,经过其手的恐怕总有一千馀件之谱。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1ff5524d9794f0f9b8cc887789ab81d5.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87989945468da698ad874cd42fe0f6f0.jpeg


《大风堂名迹》第二集爲石涛书画专集,设立轴十件,手卷五件,册页五件,共四十二页,合计五十七幅。但是根据大千的一方收藏印『大千居士供养百石之一』,估计他先后收藏过的石涛作品可能超过一百件,因爲如果将册页按页计算总和,应絶对超过百幅之数。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d789928753317001cca68bb667042e32.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9677b4a08727327f8ba0468c813e91e7.jpeg


《大风堂名迹》第三集,爲八大山人书画专集,计立轴七件,手卷三件之中,有一卷爲八幅册页,另有册页五件五十幅,合计六十七幅,也只是他曾收藏过的一部分而已。

《大风堂名迹》第四集,则包括了唐、五代以下的画迹四十馀件。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96d3cde4e122ba1d160404dd00dea04c.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59b6b7dce378b2345e3f11d5829cd87d.jpeg


收録在以上四集中的书画,大部分已经在其二十世纪五十及六十年代浪迹海外时,爲生活需要而转手,今分别收藏于中外各博物馆及公私收藏,遍及世界,几乎每一个大博物馆都或多或少藏有大风堂曾经(佳作书局)收藏过的书画,尤其是八大和石涛的作品,半数以上来自大风堂旧藏。纽约最著名的私人藏家顾洛阜(Mr.Crawford)的历代书画,即以大风堂藏品爲其主干,如今业已转入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使该馆一跃而爲全世界重要的中国书画收藏地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获得大千旧藏的《韩熙载夜宴图》和董源《潇湘图》以后,收藏品质与名气也因之大幅度提高。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f366e1a259d984e68d8c157c49d67967.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90e583fe8bcbda0cf5dcdd35c29af197.jpeg


一九五五年大千在编印上述四大巨册之后,又陆续纳入大风堂的藏品,也爲数可观。大约在巴西时期,据他一份手写的古画目録,包括将近两百件书画,其中虽有与上述画目重複者,但新品亦复不少。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fb2f080bc5b73cfc9d8838b1facd90cc.jpeg


一九八三年大千去世后,家属遵从大千先生的遗嘱,将大风堂古代书画收藏捐赠给台北故宫博物院,包括相传爲隋唐宋元以下的作品共七十五件,编印图目,其中最重要的名迹爲号称五代董源的《江堤晩景》。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aa771c0fb5519b2ca24b21b5306c8fd3.jpeg


以上所有曾爲大风堂拥有的古代书画,都曾对大千的画艺産生过滋养作用,尤其是《江堤晩景》,整幅临过的至少有四幅传世(参见本展目第四十八号),仅是此画的前景林木部分,就曾经临摹不下三十次。由此可见大千的收藏不但与一般藏家的目的大爲不同,而且他从古人的画迹中广泛吸收,最终还存心役使古人,将古人画迹作爲他『借古开今』的工具,同时完成他『不负古人告后人』的使命感。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6fc7469a80e9b9126f19ee5961f6a856.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49e38d0c2cc6c7c758b5c8cc982f9e6e.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829b6045451b37a01080843da85fee07.jpeg



--- END ---

私享出品

图片来源

文人空间

文字:傅申

主 编:王成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