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我生命中一无所有,我只是个画家
1948年或1949年的夏季前后,我在巴黎友人家见到常玉。他身材壮实,看来年近五十,穿一件红色衬衣。当时在巴黎男人很少穿红衬衣。他显得很自在,不拘礼节,随随便便。谈话中似乎没有涉及多少艺术问题,倒是谈对生活的态度,他说哪儿舒适就呆在哪儿,其实他大概要去美国或刚从美国临时返回巴黎,给我的印象是居无定处的浪子。
这是吴冠中第一次见到常玉。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64f58ded896d2e63b2b5dcafd53e64da.jpeg
五裸女
1966年8月12日清晨,因煤气泄漏,常玉死在蒙帕纳斯沙坑街
这是他留在世界上最后的痕迹。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588a11eae9cfa796d398aa0d61d6719c.jpeg
镜前的母与子
或许,画家这个身份对于常玉来说太过压迫,毕竟曾经生活状态上的松弛与优越感,使他的艺术之路走得从容不迫。
1901年10月14日,常玉出生在四川顺庆一个书香世家,父亲常书舫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画师,母亲为富商之女。常玉在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b694d92fcc293c2a115d29ab957c0fde.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46d4595ee3467b64b693a6f4c1a2bdab.jpeg
14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c8d08780422078134b5fcd0ed22e8eac.jpeg
常玉的工作室,巴黎,1950年代
彼时世界艺术之都的巴黎,艺术流派林立,不仅汇集东方艺术家群体,后来享誉世界的一些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如法国野兽派创始人之一的马蒂斯、立体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勃拉克、现代艺术的创始人毕加索、瑞士雕塑大师贾科梅蒂、日本大画家藤田嗣治……与常玉也有往来,贾科梅蒂与常玉不仅生卒同年,两人自四十年代起在蒙帕拿斯更是邻居。他们对于常玉的艺术思想与眼界的拓展,影像颇深。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e2003559ab3b3e1949abdcee9bd84761.jpeg
郁金香
“新月诗人”徐志摩在《巴黎的鳞爪》中用很长的篇幅描写常玉的生活和作品,他将常玉裸女画中肥硕的下肢称为“宇宙大腿”。事实上,被徐志摩戏称为“淫眼人体”的裸体模特正是常玉的妻子玛苏——有沙发上的坐姿,有椅子上的靠姿,还有躺在地板上的性感姿势,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全部具有“宇宙腿、胭脂脸,尖脚、细眼、赫三点”的特点。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7623a275fa18035832eb19f3f7fbf774.jpeg
左:常玉,玛苏像,1928。右:玛苏·夏绿蒂·哈祖尼,约1925。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6b433dde51dbcce826726219bfa5b76e.jpeg
裸女
常玉的裸女,不仅是中国绘画主题上的一种拓寛,更重要的是,从美学价值而言,常玉真正体现了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写意与写实、潮流与经典、个人与时代的交汇,在当年已经引起东、西方的回响。在中国,诗人徐志摩是常玉最著名的忠实支持者。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2ea0257c29cf7d1df2212787615535a5.jpeg
曲线裸女
毕加索的经纪人亨利?候谢(HenriRoche)格外关注常玉,资助他艺术创作的同时,还帮助他在国际画坛扬名立万——在连续参加“巴黎秋季沙龙”“独立沙龙展”和最高级别的“杜勒丽沙龙”之后,常玉终在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986f3c94af727840ce495fa6946e66df.jpeg
就在常玉即将功成名就的当口儿,发生了两件彻底扭转命运的大事:第一,大哥二哥的企业同时破产,常玉瞬间从一个翩翩富公子变成一文不名的穷小子;第二,帮他造势的侯谢突然移民美国,与常玉相关的所有宣传顿时从巴黎各大媒体消失殆尽,他的作品陷入无人问津的窘境。紧接着巴黎沦陷,物资紧缺,绘画材料成为昂贵的奢侈品,常玉买不到,也买不起。
后来,常玉只留下一幅画在纤维板上的双面画——正面是一白、一黑两匹马,背面一头花豹;豹子前爪处有一行说明:“此画经两个时代方成,起画在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3effb10ab4d78ea758be4a89931a1e37.jpeg
猫与雀
他糟糕的脾气和奇怪的性格也让他很难和人相处。常玉不能容忍画商凌驾于自己之上,但他要的“平等关系”很难实现。庞熏琴回忆说他多次看到常玉被人包围,要买他的线描画人物,他却把画送人,拒绝收钱。时常有人请他吃饭,吃饭他不拒绝。请他画像,他约法三章:一先付钱,二画的时候不要看,三画完后拿了就走,不提意见。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835ec22d2f929814cc7cfd29eec57703.jpeg
孤独的象
二战结束后,常玉于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68548a7f24e02955b55cc63dca592d74.jpeg
八尾金鱼
常玉的价值在他死后被人们逐渐发掘,到了八十年代,台湾的不少画商因为常玉的遗作而暴富,于是一些有良心的画商到巴黎的贫民墓地里找到草草埋葬的常玉坟墓。巧合的是,因为巴黎墓地的年限限制,朋友们凑钱给他所买墓地的年限,也恰恰就到这一年。由画商出资为常玉的墓地又买下了二十年的使用权,才避免他曝尸荒野,这或许也是一种天意。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7624ff32441f9a2320b45486a0ac3df0.jpeg
罗伯特·弗兰克与衣淑凡摄于修整后的常玉墓地,1998
吴冠中曾写过一篇文章,回忆他与常玉的相遇:1948年或1949年的夏季前后,我在巴黎友人家见到常玉。他身材壮实,看来年近五十,穿一件红色衬衣。当时在巴黎男人很少穿红衬衣。他显得很自在,不拘礼节,随随便便。谈话中似乎没有涉及多少艺术问题,倒是谈对生活的态度,他说哪儿舒适就呆在哪儿,其实他大概要去美国或刚从美国临时返回巴黎,给我的印象是居无定处的浪子。我早听说过常玉,又听说他潦倒落魄了。因此我到巴黎后凡能见到他的作品的场合便特别留意观察。他的油画近乎写意,但形与色的构成方面仍基于西方现代造型观念。我见过他几幅作品是将镜子涂黑,再在上刮出明丽的线条造型。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7bf01e3e57b2804865727b759c5396b8.jpeg
草原上的马群
2016年适逢常玉逝世五十周年,苏富比隆重推出“美的想象”,作为拍卖史上最具规模的常玉纸上作品专场,二十二幅作品均源自单一欧洲重要私人收藏,自1966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af2ed853aad42993a24d63f7a31a8e4f.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54b6aaccda75722cb35423963f1f6908.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cfa2b101a4f24156794fad1eae789315.jpeg
http://bos.nj.bpc.baidu.com/v1/mediaspot/374dc3eac58c1177ce90d318f603e9c6.jpeg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