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仲修:也来谈国画

(2016-12-05 14:10:48)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l2WhJU8

 

丁仲修,山东胶南人。1946年生,自幼酷爱丹青,自学绘画,2004年入王明明高研工作室深造,作品九次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大展并获奖。其作品在《美术》、《国画家》、《美术之友》。《美术报》等期刊发表或专题介绍。出版有《当代著名画家丁仲修技法解析》,《丁仲修梅花图谱》、《中国当代名家画集---丁仲修》、《大匠之门---丁仲修写意山水精品》等。

作品九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各种画展。

《春雪》入选中国美协举办的“中亨杯”全国美术大展。

《无欲则刚》入选中国美协第二届美术金彩奖展。

《苏醒》入选中国美协“全国当代花鸟画”大展获铜奖。

《绿色的呼唤》入选中国美协第二届“西部大地情”山水画展。

《血染的风采》入选中国美协“抗战胜利六十周年”画展。

《尘封不住的苍桑》入选中国美协“太湖情”提名展。

《春声》入选中国美协“草原情”提名展。

《岁月长歌》入选中国美协“纪念黄道周”提名展。

《东风不语》入选中国美协08中国画大展。

山水画分别获省、青岛市美展银奖。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lp4lRcu

丁仲修  血染的风采

 

读了童中焘教授的《也说国画》和高鸿先生的《读<也说国画>—与吴冠中商榷》文章后(美术之友07-02期)笔者颇有感想。两篇文章皆是理论大家所著,笔者不过是一个国画爱好者,并不敢做高谈阔论,但越读越有许多疑问,不得不提出来,请教于各位。

 

吴冠中先生说“中国人看那洋画毕竟是异种,于是乎我们传统了几千年的画法为国画,以示正宗。国画和洋画之分本应淡化或结束与‘五四’以后的大交流中。”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mL4jCHw

丁仲修  岁月无声

 

不管是洋画还是国画,异种也好,正宗也罢,这都是艺术范围。艺术是一个民族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没有民族的就没有世界的,这大可不必去搞什么统一,也不可能统一。这就像世界中各民族的文艺音乐一样,西方的芭蕾,印度的梵乐,中国的京剧……各自有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并不能改变和替代。就中国本身而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就各民族之间的艺术也不能统一。正如我们听到马头琴的音乐便立即就联想到一望无边的蒙古大草原,便也就立即联想到了蓝天白云和羊群,这是任何乐器也替代不了的,因为这是几千年来民族的文化积淀所形成的。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民族的艺术相互渗透,相互吸收,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但这种渗透和吸收只能完善和加强民族艺术,他不存在淡化和结束。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mlbue3s

丁仲修  千言万语

 

我们再来谈国画,中国象形文字从起源经过几千年来演变为现在的方块字,这独有的方块字形成的汉语体系也造就了独有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字的书写和毛笔的应用也就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国画艺术。千百年来中国画不断地改变和完善,至于何时称之为国画且不去管他,引起童、高二位先生观点不同的焦点是:这国画的墙是怎么筑起来的。然而不管二位意见如何不同,仍有一个共同的观点存在,那就是,国画不该有墙。

 

其实笔者认为,这“墙”的定义似乎不妥。既然是墙,就应堵,如果通,就没有墙。一个民族的文化有他的渊源和发展轨迹,纵观中国的绘画史,不管是人物、花鸟、山水……似乎是没有法定的笔墨程式,自古至今都在不停的变化和发展,并且在不断的吸收异族文化的精髓。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eZWW3ns

丁仲修  大漠听风

 

早在四世纪的中国,敦煌壁画就已经吸收了印度画风。

 

宋元山水画家多以大自然为摹本,他们深刻认识和领悟大自然,把自然观察的很细致。看他们的山水画作品,结构准确,明暗关系处理到位,写实性很强。他们根据自己的领悟和观察,总结形成了各自的笔墨描绘形式,这无疑在山水画史上成为照耀千古的丰碑。

 

明清时期虽然兴起了相互摹仿、抄袭的画风,但这也是发展的必然。由于宋元山水画成就的辉煌,引发了后人摹仿,这在继承民族文化中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尽管摹仿前人之风盛行,但其中也还是出现了徐渭、石涛、虚谷等大家不同的笔墨形式。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eZgjaHw

丁仲修  生生不息

 

石涛早就主张“笔墨当随时代”。他说“我学古人之法,古人学谁之法?”因此他推崇“法自我立”,提出了“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

 

清代虚谷的绘画艺术也是来自对客观具象的真实感受。他的画无论是山水还是花鸟都呈现出了一种崭新的格调,在传统基础上已逐渐形成了近似欧洲现代绘画的特色。

 

如果说国画法定的笔墨程式造成的陈陈相因,这种不良风气恐怕应归罪于芥子园画谱的推广。因为芥子园画谱给国人充当了教科书作用。由于它的推广,造成了学画者大多流于形式,普遍相继摹仿,至今扔有不少初学者,包括个别美术院校仍把他当做教材使用。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eZr9PtY

丁仲修  遥看草色

 

当然,我们在讨论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时不能抛开历史。在生产力和科学极不发达的当时,它的推出也可能为普及起了一个积极的作用。但时至今日,如仍把它作为课本应用那就是非常悲哀的事情了。

 

对中国画的改良和发展贡献最大的莫过于徐悲鸿了。他提倡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提倡写实主义,以素描为基础,直接师造化。他自己说:“我学西画就是为了发展中国画。”他反复讲:“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他既继承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美术传统,又借鉴了西方美术之精髓。在他的倡导和培养下,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写实画家,使我国人物画得到了最大完善。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写实人物画已达到了极致。这时期的作品恐怕与西方的写实画并没有多大距离。在山水画方面,由于徐悲鸿的影响,一大批的山水画家,如李可染、刘海粟、林风眠、黄永玉等都各自成功的使国画冲击了清代的陈陈相因,千人一面的局面,成功的把西方绘画的精髓吸收到国画中。徐悲鸿提倡改良后的国画在国人看来,不但没有使国画淡化,反之更加完美。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eZirDaS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ocq5g36

丁仲修  往事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水墨实验”及“新文人画”风靡一时,许多画者以“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口号进行宣传推广。而其作品,大多只是色墨搅在一起,凌乱的涂满纸张,因为作者自己也说不清所画何物,便干脆以“1号/2号”命名之。当时的报刊、电台等连续报道,由于各大媒体的不负责任的炒作,使得一些画家红极一时,但国人并不买帐,仅几年的时间这些人便销声匿迹,其作品也当作了废纸。王朝闻先生说过:“美术美术,不搞真善美,尽搞假恶丑,那还叫什么美术?!”我想如果这样的中西结合一直推广下去,恐怕连洋画也要结束了罢。

我想中国画吸收世界各民族的精髓充分发展和提高,这是时代的需要,但必须符合民族的需要,符合民族文化的需要。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eZrK0DA

丁仲修  

 

在童教授文中提出的“中国画的表现方法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高的标准是笔墨”的观点,笔者认为不妥。提起“笔墨”,还要提起吴冠中先生的老观点“笔墨等于零”。在这方面高鸿先生已经解释的非常明确。国画艺术中的笔墨仅仅是绘画中的基本功,它是技术层面的,技术层面是第二位的,这就像文学作家认识汉字并不一定写出好文章;音乐家熟悉音符并不一定谱出好乐曲一个道理。没有高的境界是出不来好作品的。艺术最高境界是把画家的情感注入作品中去:范宽的山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后来蒋兆和的“流民图”,李伯安的“走进巴颜喀拉”……这都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对自然的深刻感受和理解,充分领悟后所迸发的情感,寄予作品中。罗中立的一幅“父亲”使许多观众在作品面前流下了眼泪。这些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人们久久难忘,这恐怕都不是仅仅靠熟练的笔墨技法所能造就的。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eZXijEO

丁仲修  梅花

 

八大山人作品的荒凉、贫寂、枯木歪斜和花鸟中动物的孤独、困倦、白眼向人、满纸凄寒冷逸,这也是作者特有的经历及遭遇造就了他特有的情感,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倾诉,这同样不是仅靠笔墨和技法能达到的。

 

红楼梦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取决于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深切感悟和理解,以及较一般人更深刻的人生价值观念,这完全是超出写作技巧范畴的;“二泉映月”之所以永久的打动听众,也是因了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所造就的内心抒发而感动世人,使音乐具有了强烈的语言,取得的成功。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eZvdV8S

丁仲修花鸟作品

 

因此,艺术创作首要的是要注入画家本人的情感。他的作品向人们展示的应该是画家本人的情感与胸怀,也就是把作者的心声和感悟寄于画作中,真正的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语言,这样的作品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大师的作品之所以成功,正是他们独有的个性及情感赋于了作品以生命。有强烈的绘画语言。

 

艺术创作需要境界,境界是第一位的,技术层面是第二位的。境界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对社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对自然万物的深刻认知和理解。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eaEZBnk

丁仲修花鸟作品

 

目前我国国画艺术空前繁荣,国画家创作环境异常宽松,艺术市场也日益兴旺,学习国画艺术和参与国画艺术收藏的人群也日益膨胀,各大院校更相继开设美术专业及相关的辅导课程,但是,真正理解“笔墨等于零”之深意者,为数甚少。真正理解绘画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表现——表现画家对自然万物、社会生活的感受、认识和领悟。然而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却廖廖无几。面对画家的日益浮躁,急功近利,不得不感叹这才是国画艺术发展中的最大悲哀。

 http://si1.go2yd.com/get-image/095drEEGAmO

丁仲修花鸟作品

 

--- END ---

私享丨出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