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
有太多新鲜的生活方式,在弥足传统观念的不足;有太多美好的人生观念,在冲撞主流意识的认知。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0bf2b1fcd1375171?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父亲,理应操持在外?或者也可能全职在家?
生活,理应极尽奢华?或者也可以“断舍离”式地极简?
有太多的话题,仅仅停留在语言层面的热议,没有真实的生活细节,没有深层的人物状态,甚至摘离出了具体情境。这样的热议,在现实面前,略显苍白。
而这正是试验类真人秀的目的之所在——将被探讨的话题设计成试验的情境,用有细节、有人物、有情感的真实人物生存状态的纪录,去破除语言争议的偏见,还原生活真相的本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试验类真人秀是一种高级趣味的真人秀形式,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社会意义与哲理意味。
而《生活相对论》,恰是一档独辟蹊径的试验类真人秀。
方法——试验的前提
试验类真人秀在国内是一片空白的蓝海,在欧美却有很长一段的摸索历程。毕竟是高级趣味的真人秀形式,关注的不是明星的家长里短,而是生活的反思探索。
摸索之下,试验类真人秀基本形成了一个类型的思维定式结构——“if…,then…”。前半截“if…”,即是将节目组需要在节目中探讨的话题设置出一个情境,后半句“then…”,则是人物在这个具体情境中不加干预自然生发出来的行为,而我们正是看这个真实的、自然的、条件下的反应,去反思这个命题的深意。
在《生活相对论》中,这个“if…,then…”的大结构是“如果,两个在某一方面截然相反的素人与明星在一起相处两天一夜,那么,会发生什么?”。
而具体到每一期,则是将这个“if…,then…”的大结构进行更精细一层的设计,例如,“如果,一个事业为重的明星父亲与一个家庭为重的素人父亲,在一起相处两天一夜,那么,会发生什么?”“如果,一个崇尚繁复生活的明星与一个崇尚极简生活的素人,在一起相处两天一夜,那么,会发生什么?”
《生活相对论》这个名字取得非常妙。
首先,“生活”指出了节目话题的核心将仅仅围绕着“生活”,正如节目开篇所说,这个节目的主旨是“通过体验陌生人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亿万种生活的冰山一角”;
其次,“相对论”点出了节目进行试验的方法是两相参照。而节目既然动用了科学术语的“相对论”,自然也要沿袭科学试验的“控制变量法”。因此,能进入《生活相对论》进行参照的两名对象,他们有着大量的相似之处,只是在核心的生活理念上有着较大差距,而正是在这样的处理,才能更鲜明地放大相同之中的不同之处。
例如,在第一期节目中,郑钧与素人嘉宾都是陕西男人,都热爱手工,都个性朴实,都有儿女,最大的不同点在于郑钧是传统的“中国式父亲”,以事业为重,理所当然地认为照顾家庭是女性更需要承担的责任;而素人嘉宾则是新式的“全职奶爸”,以家庭为重,可以为了陪伴子女放弃高薪,可以在权衡之下认为自己比妻子更擅长经营家庭而“女主外男主内”,可以放弃传统的偏见甚至挑战世俗的眼光然而却活得一家和谐。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68320ce360920d32?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而你若没有看本期节目,是否会被传统观念中男人应该操持在外的刻板影响所裹挟而质疑这是不是一个没有担当的男人?正如郑钧在进入他的真实生活之前听到关于他的描述所可能产生的偏见?
话题——反思的内容
在《生活相对论》中,出现最高频的词汇,是“反思”。
这正是试验类真人秀的意义所在,让真人秀跳出生活琐碎的无意义的纪录,基于一个社会命题进行更高层次的价值反思。
比如,第一期节目组邀大众一起反思的命题是“中国式父亲”。
在这个节目之外,郑钧是作为区隔于普通人的明星而存在;而在这个节目之内,郑钧却作为普通人的化身而存在。他代表了“中国式父亲”最普遍意义上的形象,事业为重、沉默寡言、生活情趣寥寥,回到家中自然而然地往沙发一坐,万事皆空。我的一个朋友说,她看《生活相对论》特别有感触,郑钧就是“中国式父亲”最客观的写照,所谓的“父爱如山”,就是回到家里像“山”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edd2b582974fadec?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与此相对的,则是素人嘉宾截然不同的父亲形象。他会给孩子做特别的早餐,用蛋白、蛋黄分离着画五角星的蛋饼;他会为孩子做精致的手工,家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他与孩子一起完成一起玩耍的自制玩具;他会带着孩子去户外生活,或者在公园里玩玩具,或者去菜地里摘时蔬;他懂得在孩子闹脾气时,倒数三声让她见好就收;他懂得在孩子成长之际,放慢脚步陪伴孩子成长,融入她的人生。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4a8dae786009e6b2?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当时代流转,当男女平权,是否关于“父亲的角色”,是否关于“中国式父亲”,是否关于“男女家庭分工”,会有越来越多不同的解释、不同的活法、不同的追求?
无关对错,只是当社会意识不拘束于固化的认知,当社会舆论不禁锢于僵化的标准,所有曾经的理所当然被拿上台面被质疑、被探讨、被反思,我们才会认为这个社会是开放的,这样的社会人是进步的。
这样的命题,会在《生活相对论》的后续节目中,逐一被观照。
形式——仪式的建构
试验类真人秀由于有其“意义层面”的诉求,往往强调仪式感。在《生活相对论》中,也能看得到一系列仪式化的结构流程。
节目开篇,让明星与素人共同进入3D错觉艺术屋,由于视觉假象的作用,一边的人会显得极其巨大,一边的人会显得极其矮小,而节目组则让明星与素人两次交换位置。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a209c411580386d3?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33dc5e685205f307?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这是一个伏笔,也是一个象征:
一来意指明星与素人并无高下之分,只是每每在一个特定的情境特定的时刻,彼此会看到对方的高大或不足;
二来意指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外在的舆论、眼光所带来的视觉假象,其实无论素人或者明星,无论这个生活理念或者那个生活理念,其本质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在社会环境的“视觉假象”中似乎造成了高下之分,然而,最终的选择其实是在每一个个人手上的。
节目收尾,再次让明星与素人共同进入3D错觉艺术屋,但这回不再让两人在屋内两端来回走动,造成视觉误差,而是让两人安静地坐在屋子中央,设身处地、互换身份、也开诚布公地问彼此问题。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a8df733a5aa32299?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比如,郑钧会进入到的李华民(素人嘉宾)身份中,问李华民(此时扮演郑钧),“郑钧,我问你个问题。你在这两天与格朗相处的过程中,你觉得自己是个好父亲么?”而此时扮演郑钧的李华民则非常诚实地说,“我觉得会有一些缺憾”。
又如,李华民进入到郑钧地身份中,问郑钧,“李华民,仅仅两天的相处,李格朗跟我这么亲,你会吃醋么?”,此时扮演李华民的郑钧说,“不会”,结果李华民本尊说,其实会的。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44d4a14b34f18d0c?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
这样的对谈方式,意蕴深厚。既是自问,也是向对方的追问;质问的既是自己的内心,也是彼此的关系;反思的既有关于自我的成长,也有关于生活的内涵。而这一系列追问都扎根于两天真实的相处,建立于两人真实的碰撞,于是更显得真诚而有力量。
结语
试验类真人秀的出现,无疑证明了中国综艺审美品味的提高。
话题的探讨,不该仅局限于辩论、吐槽、演讲、访谈,这一系列语言层面的唇枪舌战、舞文弄墨,其实它可以更扎实、更真实、更现实。事实胜于雄辩,行动大于言语,有时候真实的生活细节甚至比瑰丽的出口成章更能扭转一个人的意识,而这恰恰是试验类真人秀的意义所在,亦是我认为综艺在社会文化领域未来能够扮演更具人文色彩的角色之所在。
因此,内心是期待《生活相对论》能够取得足够高的成就的,如此,这一类型才有在未来蔚然成风之可能。而这个风潮,或许始于北京卫视的每周六晚22:00,刚刚登场的《生活相对论》。
http://upload-images.jianshu.io/upload_images/5205188-582f12ead7016bc6?imageMogr2/auto-orient/s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