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续上期)
三、明天:泛媒时代的社会化传播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大数据和物联网也让社交媒体插上了翱翔的翅膀。社交媒体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其定义的模糊性、快速的创新性和各种技术的“融合”,未来社交媒体的形态虽然未知,但一些基本走势仍可预测。
展望未来,社交媒体的发展方向是各种社交媒体之间会呈现出更多的关联性,它与现实连接将更紧密,人类会成为虚拟世界的一部分。亦有国外学者预测的社交网站的十大趋势包括:着眼于人;创造意义和价值;聚合平台; 建立一个真正的跨平台体验;建立相关的社交网络;在广告中创新;帮助人们组织“旧”的社交媒体生态系统;取消地域;为社交媒体准备新的岗位;赚钱。[13]彭兰教授认为,在物联网、人工智能、云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正在到来。[14]
然而,社交媒体的明天并不是一片阳光。在人们对社交媒体充满热忱与关注时,也有人在反思着这种趋势的另一面。社交媒体传播的自由交互性容易消解舆论的社会整合功能,使网络传播的自由空间处于无政府、无秩序的状态。传播规范的缺失,信息传播的失控,致使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极易出现各种负能量。“网络串联示威”的出现对国家安全产生危害,但同时也有学者马尔科姆认为社交媒体被大众高估了,数字化的狂热拥趸将新媒体看成无所不能的组织工具。
总之,社交媒体在未来不会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而是越来越近。令人憧憬和浮想的是如果当下仍然处于社交媒体发展的初级阶段,那么社交媒体的高级阶段会是什么样子的,社交媒体的未来会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呢? 社交媒体专家阿耶莱特·诺夫认为,社交媒体将来最显著的特征是信息不请自来。将来,适当的信息会在适当的时候被传递给适当的人,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实际上是一个智能社交的概念,人工智能将会让社交媒体变得更聪明,更善解人意。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便是明天的社会化媒体。[15]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将改变媒介生态和社会形态,需要在伦理的基础上加以治理。
社交本质上是信息的传播,社交媒体的发展也在改变传播形态与生态。那么未来的传播生态会是怎样?社会化传播的图景将会因社交媒体的发展而愈加清晰。2016年11月9日,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这次选举表现出了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巨大差距,传统媒体预测的结果和社交媒体预测的结果大相径庭,结果社交媒体赢了,大众传播似乎失效了。笔者认为大众传媒的失效以及失效的根本原因,恐怕需要从传播理论上来寻找答案。
我们先来分析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公共传播(public communication)、社会化传播(socialcommunication)这三种概念。我们可以从三个词:public, mass, social入手,public强调公共性,mass强调“受众”的被动性,social强调大众参与和水平传播。大众传播主要是机构性的、以五种大众媒介和不确定数量的“受众”为对象的、单向的、无反馈的传播。公共传播是指为公共利益所进行的传播,相对于商业传播(为私人利益)而言,主体可以是政府或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社会化传播,不强调传播主体,而强调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是弥漫的,对象是多样的、广泛渗透的。
现在学界热衷于研究公共传播,部分原因恐怕是基于大众传播的失效。但如何解释“失效”?一种解释是大众传播商业模式的失效,另一种是大众传播违背了其应该具有的公共精神,不能体现公共利益。大众传播这个失效可以理解为既过于商业化又不够商业化。进入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达不到原有的传播效果,这也不难解释大众媒体的广告流向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但公共传播和社会化传播也是有差别的,我们可以深入分析公共和社会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也许我们要回答这个问题:社会的是否就是公共的?两者显然不能等同,公共性这个词有着很深的政治学含义,公共传播似乎强调有一个高于社会的传播主体,为了某种效果而在传播。但笔者认为如果光有公共利益诉求而无社会资本聚合与转换,公共传播恐怕也难以实现。因此,公共传播也需要或者说必须有社会力量的介入。社会化营销就是一个例子,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是另一个例子。公共传播之所以可以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它的主体、议题和其他传播有所不同。那么,大众传播、公共传播和社会化传播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呢?公共传播可以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也可以通过社会性媒体进行社会化传播。大众传媒既可以进行大众传播和公共传播,也可以通过社会性媒体进行社会化传播。那么,社会化传播的主体是什么,或者说它到底有没有传播主体?
社会化传播不只限于社交媒体,还包括每个互联网上的人,他们都在传播的节点上。正如克莱舍基所言,无组织的组织力量。有人认为如果是这样,传播的5W中的主体就会消失了。如果从传播战略(为获得某种效果所进行的传播)角度看,社会化传播可能就主要偏向于一种客观的或者事后的描述,而很难事先策划和掌控。那么,社会化传播这个概念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不强了。当然,也许正因为如此,社会化传播概念的提出才具有新意。
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并存,传播理论需要重构。社会化传播是有主体的或者说是多主体的,议题也更多元化更复杂化。诚然,目前我们对社会化传播的认知还是很有限,有点远而无界的感觉,但就现在而言它还是有边界的,至少我们还没有进入物质世界。毫无疑问,社会化传播是有传播主体的,但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最近,可口可乐成立了北美社交中心,这是一个实时新闻编辑室,用来管理所有可口可乐商标品牌的社交媒体营销事务。“传播领域正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传播者从专业媒体机构扩展到非媒体机构和个人,内容生产模式从组织化到社会化,传播模式从单向大众传播到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式群体传播,传播渠道从互相分隔到跨界融合,传播对象从被动接受到参与信息生产,传播范围从地方化到全球化,传播效果从传者基本可控到传受双方共同发挥作用。”[16]这说明在互联网世界里政府、企业、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体,互联网时代即社会化传播时代。
其实在这些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传播形态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社会化传播生态已形成。问题是我们对此研究还不够,未能以此来解释和指导传媒变革和传播实践,但一场前所未有的传播革命之火已经燃起,社交媒体正在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和社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