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新闻才是读者要的?专业推荐还是个性推荐?

(2017-04-20 09:55:07)
标签:

传媒

新闻

这是一个算法主导的新闻时代,从主动搜索到被动推荐,从编辑把关到个性化定制,我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谁也阻挡不了中国互联网的今日头条化”和“杀死今日头条”,这是近期互联网圈、娱乐圈热议的焦点。腾讯、阿里、百度、暴风、搜狐等互联网巨头都在紧锣密鼓地“今日头条化”,推出“机器个性化推荐海量资讯”产品和服务。

“谁也阻挡不了中国互联网的今日头条化”OR“杀死今日头条”

除了互联网,传统报业也在发生改变,前些日子《东莞时报》宣布改版,未来的内容生产,将更彻底地转为“用户导向”。美国的《》为了讨读者欢心,也推出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定制”服务,不过美国读者似乎并不领情,《》的这一创举遭到了读者抵制,认为《》正在向Facebook靠拢,开始一味地迎合大众,而不再秉持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告诉读者他们应该知道的重要信息。

对于个性化推荐新闻,有人认为这大大节省了自己的时间,自己就想要看到某一类或者某一个人的新闻,毕竟现在新闻资讯太过海量,新闻提供方利用算法直接推荐自己想看的新闻省时省力。人总是想要更好更快获取有效信息,个性化推荐新闻确实符合人性。今天信息提供和获得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果不利用技术,新闻机构能否生存也是一个大问题,算法个性化推荐也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当然也有人表示担忧,人本来获取信息就是依靠自己的兴趣走的,而个性化推荐新闻是帮助或者加剧了这种现象,最后可能会将自己的生活想法桎梏到这种“信息茧房”中,形成一个个自我封闭的孤岛,自己的视野将会越来越狭隘,不利于个人的多元化,也不利于多元化思想的友好相处,“一句不拢就脸红,一言不合就开撕”。

算法个性化推荐新闻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呢?它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吗?它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传媒少数派(id:media_shaoshupai)邀请了几位新闻领域的研究者、从业者,来听听他们的看法又是怎么样的呢?

李  

算法个性化推荐新闻是新途径,但不是唯一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像今日头条这种算法个性化推荐新闻,实际上是借鉴了社会科学一些数据、统计的方法。但是传媒活动比较特殊,新闻的生产具有鲜明的精神和价值属性,这决定了它属于人文科学。尽管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许多方面十分相似,但是两者的区别是不容忽视的。

社会科学以人类的社会组织和结构、体制和关系、功能和效率、秩序和规范为研究对象,它的目的是为人类社会的有序管理和高效运作提供知识、理论和手段。个性化推荐新闻借鉴了社会科学数据统计的方法,目的是为了高效、省事。

人文科学更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关注人的思想、观念、情感,还有社会结构背后的观念、意识、价值和意义等等。相较而言,社会科学的工具理性和技术理性这个特征是非常突出的,这和新闻这样的精神生产难免有不一致的地方。

在借鉴社会科学的一些方法来从事人文科学的工作时,能否在工具理性中体现出人文智慧,这是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挑战和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如果不能,那么就会滑向纯粹的工具理性而忽略个体的思想观念和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完善,工具就会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新闻生产者的选择和把关在这个时代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算法个性化推荐新闻是以用户的兴趣为基础的,那么新闻自身更加重要还是用户兴趣更加重要呢?可以打一个比方,不要做对食客没有意义甚至有害的食物,这是一个厨师的基本原则和底线。同样,我们生产新闻,提供的是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和食物一样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大家感兴趣的,一种是大家接受起来没有那么容易但是对个人和社会更加重要的。

做新闻和做食物是一样的,不仅要提供大家感兴趣的东西,还要提供有益的东西,明知无益却还要提供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比如给一个高血压病人提供高盐的食物。因此除了自己的兴趣之外,用户当然也需要别人告诉他什么更重要,这也是新闻社会功能的一个体现,放弃了这一条也就放弃了对社会功能的把握。

算法个性化推荐新闻,也是当下做新闻业务的一个新探索、新尝试,它是我们提供信息的新的路径之一,但不是唯一。

有些新闻机构向个性化推荐新闻转变,这个道路是不是正确?这个不是可以简单判断的。而是要看,在这个过程中能不能通过工具理性的这样一个方法体现出人文智慧,能不能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优化这个操作,比如多增加一些维度,通过各种指标使得方式更加完善科学。

总体来说这条道路可以探索,但是不能够完全依赖于机器产生的数据,人的智慧在其中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传媒少数派(id:media_shaoshupai)记者对李老师采访录音整理

张 答 应

公众的兴趣是复合运算,不是简单的加减法

△省级电视台新闻主播、节目主持人 传媒少数派炮台频道道长

这是媒体对于公众的一种“圈养”。但这种圈养并不是媒体主动发起的,这是公众的慵懒型决定的。新闻推送功能都脱胎于“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产品设计的种种专业术语“场景”、“使用习惯”等等一大堆,但是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一件事:互联网产品设计只要服务好“又懒又贪又挑又傻”的这类人,这个设计就是完美的。所以有媒体推送用户喜欢的定制化方向,本质的逻辑就是迎合。迎合公众的一切诉求,即便是审丑、窥私、懒惰这样负面的诉求也一样迎合。就是尽可能营造出用户可以“随心所欲”的假象,满足他们的心理诉求。

这种设计在互联网媒体发展的前期来说是高明的,但是在中后期来说是非常浅薄的。首先,人产生欲望的本质是诉求,而产生诉求需要对新领域的探索。一味的迎合,一味的推送“定制化、个性化”资讯,从根子上就杜绝了“新领域”接触的可能性。否定了兴趣可以变化,事物会变化的最根本逻辑。

其次,媒体除了自己赚钱之外也是要有社会担当的。这不是假大空的呼唤,这是社会赋予媒体的职责。没担当的媒体会因为没有完成社会职责而被淘汰。一味的“迎合”,一味的投喂观众习惯的狭窄领域,会让观众腻烦,媒体等于在“自宫”。

再次,媒体的盲目迎合一方面奴役观众,另一方面也会阉割自我革新里。变成公众注意力的宠物。当媒体想要发出自己声音,想要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会很“弱鸡”。推送定制内容往往就意味着为了粘合用户,放弃了媒体自身的话语权。媒体都这么干,很长时间之后会把自己在观点表达和社会舆论引导上,变得“唯唯诺诺”。

另外,公众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他选择的关注方向可能过两天就换,也可能只是当时当下的情绪左右。所以媒体笃信“定制化推送”这种传播逻辑,是没想明白的,也是思路不成熟的表现。

公众的兴趣是一个复合运算,不是一个简单加减法。大数据初步运用,会产生“迎合”这种思路。但是大数据深度运用到“连公众的多变和逆反元素都能算到”的程度之后,媒体们一定会发现,现在这种一味迎合的思路有多幼稚。

九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最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新闻专业研究生

“今日头条化”与“杀死今日头条”分别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新闻传播途径,即媒介主导的“主动呈现”与用户主导的“主动搜索”。前者作为媒介与技术实现完美交叉融合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进步。然而,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最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个人对当前泛滥的“今日头条化”持批判态度,以此为模版的媒介运营模式从长远来看,对媒介本身和用户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从媒介的角度来说,“今日头条化”是在进行一种“明目张胆”的议程设置。通过向用户推送其感兴趣的新闻内容,不仅框定了用户的信息视野,无形中还参与建构用户的新闻态度与观点。这样的运营模式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新闻传播客观的告知与引导功能。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获取关于社会的方方面面的信息,“今日头条化”剥夺了人们了解全面信息的权利,也即“公众知晓权”。与此同时,伴随消费主义在新闻业中的抬头,媒介难以确保自身观点在参与社会引导时的正确性。

从用户角度来说,长期接收单一化、同质化的信息并不利于自身视野的开阔。在一成不变的信息圈子中,用户必将经历从“极富个性”到“个性失落”的发展阶段,逐渐丧失信息获取和阅读的自主性,成为媒介的奴隶。

相比“今日头条化”,“杀死今日头条”则更偏向新闻专业主义,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以用户为主导的“主动搜索”已经无法满足信息时代人们的精神需求,难免会渐渐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因此,如何在确保专业主义的同时,让新闻的获取更加省时省力应是“头条转型者们”现阶段应该思考的问题。

看完了上述几位的观点,你对算法个性化推荐新闻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留言区加入少数派论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