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访 |《我是大医生》制片人吴犁犁

(2015-10-30 15:41:39)
标签:

娱乐

作者 | 邱红霞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


http://s11/bmiddle/0068CltWzy6WBNATFNw4a&690|《我是大医生》制片人吴犁犁" />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制片人吴犁犁


在你眼里,医生是怎样的形象?高颜值,高智商,平易随和,专业权威,耐心细致,爱较真儿,医学论文三万字不在话下……如果在一个节目中聚集了几位这样的医生,哪怕他们是在开会,都足以引起你的好奇,更何况他们在循循善导,字字句句都在关心,劝慰,时时刻刻为你的健康着想,而这一切就发生在《我是大医生》中。


其实,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市场很大,但同质化也很严重,大多形式都有些许呆板,案例分析,专家问诊,不一而足。北京卫视的《我是大医生》算是走在了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前列,率先进行了节目模式的转换,在医疗健康类节目中适时地加入了综艺化、娱乐性与互动性等因素,犹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僵化的过去。


如何让一档医疗健康类节目脱颖而出?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节目制片人吴犁犁。让我们一起聆听《大医生》的故事,一起感受“大医生”的魅力。


魅力一:高颜值,高智商


编:在医疗健康类节目如此火爆的今天,《我是大医生》是如何脱颖而出的?


吴:《我是大医生》在创办之初,就是在920晚间黄金档播出,在这个时间段生存,要与一些综艺节目PK,必然就要加入一些综艺化的元素。


http://s3/bmiddle/0068CltWzy6WBNGF4Cmd2&690|《我是大医生》制片人吴犁犁" />


让栏目脱颖而出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栏目“医生梦之队”的角色化设计。“医生梦之队”的医生们都是由高颜值的中青年医生组成,他们是经过多轮海选,从北京数十家三甲医院的上千名医生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代表。同时,我们根据每一个医生的性格特点,对他们逐一进行了角色化的设计和打造。个性突出,颜值爆表,这种”医生梦之队”的角色化设置吸引了更广泛的受众,也使得20岁—35岁之间的年轻受众比重大大提高。


另外,《我是大医生》的互动呈现也是栏目的一大特色。每期栏目的大型现场互动和实证可以达到10组以上。我们说,所有能够动起来讲的健康知识,决不站着讲。比如,如何表现对人体至关重要的钾元素的存在,我们找来金属钾,将钾放入水中,录制现场就闪出了烟花一样的效果。我们通过有趣的互动,把一些枯燥的医学原理,生动的讲解给观众,让大家在欢乐中记住这些重要的健康知识。需要强调的是,大医生的互动与综艺节目的互动有所不同,大医生舞台上,更多的是一种实证型、科学性的互动。


《大医生》在创办之初,之所以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跟这两大特色密不可分。


魅力二:平易随和,专业权威


编:那您觉得医疗健康类节目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知识?还是娱乐?


吴:医疗健康类节目,除了形式上的新颖外,它的“核”很重要,这个“核”就是医疗健康类知识的服务性。


从《养生堂》到《我是大医生》,北京卫视在医疗健康类节目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专家资源比较丰富。所有的编导经过几年的培训之后,很清楚健康类节目的点在哪儿,娱乐化的包装只是一个“外核”,服务类的内容才是“内核”。要想一直在医疗养生类节目中领先,《我是大医生》首先做到的就是专业。


魅力三:耐心细致,爱较真


编:那如何做到专业呢?


吴:首先是我们的“医生梦之队”,他们都很专业,也相当地严谨。医生嘉宾都有自己很繁重的医疗工作,但是每一期文案他们都会认真准备,精益求精。我们导演组跟医生有一个微信群,他们经常夜里两三点,在微信群里,针对一个问题,来来回回的较真儿,讨论,都是一些很专业的医学问题。


比如,有一位大医生,是心脏领域的专家,他所在的医疗团队最新发现中国人群当中,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是由于体内缺少一样物质——叶酸而导致的高血压,他们称这类高血压为H型高血压。所以,含叶酸的食物对H型高血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法宝。当时,我们的导演说,其实,除了叶酸之外,还有一些元素也是可以辅助降血压的。但是,我们的大医生就会,特别的严谨,特别地较真儿,他一定要强调,如果讨论H型高血压的话,就只能提叶酸的作用,而不能提其他辅助降压的元素,不能混为一谈。这些都是一些很专业的话题,而这种专业的讨论,经常会在组内发生。而且每次都很激烈。


:还在哪些方面体现专业?


吴:其次是医学实证。其实,就像“茄子皮里含有维生素P,对增强血管壁的强韧性是有好处的”,就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背后却是很复杂的求证过程。


每期,我们论证一个医学观点,一定要找到与这个观点相关的大量文献,这些文献一定是已经在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过的,有过实验论证的,实证了多少例,多少个月,这些资料全部提供给我们的大医生。


观众看到的可能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健康提醒。但这背后却是大量的数据、文献、专家的支撑。


魅力四:医学论文三万字不在话下


编:《大医生》的团队也很专业吧?


吴:对,《大医生》每期的文案要求基础文字是一万七千字,其实当把所有的文献附上的时候,就有两三万了。审稿的时候会把文献都删掉,文献只是为了使观点更加准确。可能就一句话,一个观点,背后却是各国学者对这一医学观点的研究,包括哪些学者验证过,做过哪些相关实验,都会检索出来。大医生每一期的文案,都像是在写医学论文。


而且,我们的嘉宾团都是各领域的医学专家,我们的观点会跟他们去磨,去碰。两年过后,《大医生》团队已经非常专业了,很多导演在跟医生讨论的时候,有的文献甚至连医生都没有看过。平时,我们台其他栏目的编导有什么健康问题都会去问问大医生组里的人,一些小的问题,大医生导演们真的已经可以诊断出来了。


魅力五:循循善导,时时关心


编:刚才您提到,《大医生》的内核是“服务性的内容”,那么,除了要做到专业性,还有什么?


吴:《大医生》针对的更多的是亚健康人群,在做节目的时候,我们不会直接去讲某种病,这样受众面会很小。比如,我们无法去讲某种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我们做的更多的还是针对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科普教育。也就是当肿瘤还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们该如何预防,哪些元素对肿瘤的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大医生》是纯西医节目,我们的医生会经常强调,当你出现问题的时候,或者发现某些严重疾病的征兆,必须要第一时间去医院确诊检查。而对于还没有出现疾病征兆的人群来说,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调理,对健康确实至关重要。


健康类节目更多的是做的健康普及。饮食、运动,是老百姓最容易拿来去用的。我们会针对某些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给出饮食运动指导,当然这些饮食运动方案都是经过国内外专家学者验证过的,经过人群实证总结出来的。


编:经过两年,《大医生》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吴:《大医生》经过两年的成长,目前最大的瓶颈就是选题的进一步扩展。因为医学领域虽然可以讲的东西很多,但是观众感兴趣的点却很单一,可能主要就集中在三高、减肥等话题上。我们已经在努力挖掘最前沿的医学研究了,比如我们有一期节目请来了北大医院的一位专家,他的最新研究就证明,肠道内的细菌可以影响人的胖瘦,甚至是人的长相,这就是人体内的“微环境”,这都是最前沿的研究。未来《大医生》还需要在选题的拓展上,再下工夫。


编:以您所见,医疗健康类节目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吴:一是健康养生类节目的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广阔,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程度会越来越高;二是健康节目的模式会越来越新颖。健康节目会打破传统的访谈场,会在节目中融入更多更先进、科技感更强的电视呈现手段,会让节目成为一场视觉盛宴;三是健康节目会逐渐融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比如现在《大医生》更多的是在做节目内容,让内容如何吸引受众。但在互联网+的思维之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最大限度的整合医疗资源,并和新媒体进行一个有效的融合。这是健康节目未来要探索的方向,是每个做电视的人都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也正在处于摸索阶段。


http://s14/mw690/0068CltWzy6WBNMc3kFcd&690|《我是大医生》制片人吴犁犁" TITLE="专访 |《我是大医生》制片人吴犁犁"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