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韩到合作,先解决好哪三大问题?
标签:
军事 |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传媒1号”
作者 | 朴恩颖 (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亚洲模式研发中心,海外事务部主管)
本文为学院专栏作者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广电总局某政策的出台,基本上是在不点名的限制韩国节目的进口。一时间骚动的不只是国内电视人,还没赚够钱的韩国电视人也开始考虑“对华政策”的改变。其实早在去年年底,韩国电视行业的“有识之士”就在和中国电视人探讨,从单纯的节目引进到联合研发、共同制作的可行性方案。毕竟韩国节目根本称不上“模式”,其优势在于制作经验,中韩合作就有点像韩国劳务输出的意思,只不过这个劳务费高的离谱。
当然除了技术层面,一些更有远见的韩国电视人开始研究中国国情、政策导向,甚至主动融入中国世俗生活中,去寻找适合本土的节目创意。更有甚者,“抛家舍业”的来到中国为梦想打拼。当然这种行为只是个案,风险极高,正如某韩国制作人说,“在韩国,PD做出好节目是整个团队合力的结果,电视台的资源配置更是重要保障,离开了这个土壤,是否还能取得成功?这是一个未知数。”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联合研发、共同制作仍然是主要的中韩合作方式,只是中方的比重会加大。但如果不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合作只能是看上去很美。
制作体系:究竟谁占主导?
http://s10/bmiddle/0068CltWzy6UrVfSVMB89&690
在节目的制作中,韩国为导演中心制,而中国的团队则很多时候由多个团队组合在一起,这与行业的发展水平,制作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很大关系。在韩国,导演是整个节目制作团队里的船长。他在节目制作有突发情况时,有最后的决策权。在做这个决策之前,与导演一起进行讨论的有编剧和摄像等核心工种人员。导演作为整个节目的责任人,只需要把控核心人员,再由核心人员与其团队每个成员进行沟通即可。编剧则是核心工种中的重中之重,把控整个节目的发展与走向,韩国制作团队经常用的比喻就是,导演是节目的爸爸,编剧是节目的妈妈。能作为爸爸成为节目总导演的人,是有十多年导演工作经验的人。节目中的主编剧,也是具备同样资历的人。
国内电视人近几年认识到了编剧的重要性,但是误认为,在韩国编剧的角色比导演更重要,忽略了导演的统筹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内电视台制作节目,很多时候是把制作外包给第三方制作公司,由来自电视台的制片人负责协调商务事宜,导演和编剧团队、摄像都来自第三方公司,但在节目制作方面没有一个负责统筹规划的角色,这就导致制作节目时,有一些突发情况,并不是节目的导演能做出第一时间的决定,而是要与电视台内部的人进行协商。而如果制片人不熟知节目的策划以及拍摄,是无法在第一时间做出最正确的判断的。
另外,当一些中韩团队第一次进行合作时,邀请的韩国团队都是优秀的团队,再加上中方也是有经验的工作者,因此容易发生意见分歧,但是这中间并没有一个最终决策者。所以在中韩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协调统筹双方的异议纷争,将会是中国团队面临的主要问题。
制作过程:究竟谁有耐心?
韩国节目中,像我们熟知的《Running Man》、《两天一夜》、《爸爸去哪儿》都是常态节目,每周进行播出。即使是像《犯罪现场》等综合编排频道推出的季播类节目,也是每周进行拍摄,一般一周拍摄1、2天,剪辑可以做出2周的播出量,拍摄结束后,再总结拍摄过程中的新发现,剪辑点以及人物角色的特点。而国内的真人秀节目大多为季播,一年播3个月。这就意味着整个一季的拍摄,分为2-3个阶段,在2-3个月内拍摄完成,每个阶段拍摄3-4期。
韩国团队的制作过程,可以在每周开始时讨论下一期的拍摄内容,并根据上期拍摄的总结进行相应调整;而国内团队则需在拍摄前期将所有剧本的撰写完成,并将编剧团队按照美式编剧团队的协作方式,分配到每一集,一人负责一集以提高工作效率。特别是整个一季作为一个主题开展的真人秀节目,在韩方团队看来,还没开拍之前把十几集的剧本都写下来是不可思议的。有位韩方编剧曾感叹到“节目的剧本更像是一部影视剧的剧本”。
韩国的地域决定其短小的工作方式,交通成本及时间成本可忽略不计,这种工作方式能保持剧本的与时俱进,可以把当下发生的热门内容及时加到节目中,并随着节目的不断拍摄发现人物角色的特点,及时做出剧本调整,同时综合把控每一集的质量,增强节目的连贯性。韩国最长寿节目的导演曾经被问到节目的创意来自哪里,他的回答很简单,“每天都发生着很多事情,这些就是我的创意”。
相比而言国内的工作方式可能比较大而全,这就要求每一集的编剧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对节目的把控能力,若编剧经验不足很有可能出现阶段性目标缺失而总体目标又过于笼统,缺少总结制度导致一些问题不断出现,若编剧团队出现沟通问题更是很容易使每一集的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这对中国综艺制作团队是个巨大的考验。那么如何更好的借鉴韩国模式呢?
虽然中韩两个团队因为以上工作环境和习惯的差异,在双方合作时会导致团队间沟通不畅,双方对于目标的把控、时间的管理存在一些误解,但若中韩之间有另一个熟知双方工作方法和习惯的团队帮助双方进行沟通,设立中韩团队共同目标,磨合工作方法,其实就能大大提高节目制作效率及质量,将工作方式完全不同的两个团队很好的融合在一起。
制作翻译:究竟谁更准确?
在中韩合作的过程中,翻译人员是对方的嘴和耳朵,所以畅通的交流过程中,翻译人员十分重要。为了成功的做好一档节目,邀请的翻译人员应该是中文、韩语都特别流畅的人员,还要了解行业术语。并且中方和韩方各自都要找翻译。这样做,可以实现以下几点。1)前期商务会谈和合作磨合阶段,双方的翻译人员会起到能考虑各方因素的作用,从而更好促进双方的沟通。2)进行激烈的争论时,不仅能准确地把韩方的意见传达给中方,也可以准确地将中方已落实的情况快速转达给韩方。3)节目录制过程中,翻译人员要以同声传译的形式,把出演者之间的每句话及时翻译给负责的韩方人员。这样韩方的导演才能,及时应对,叫停做出相应的调整。韩方的编剧才能了解角色的特点、录制的整体方向,心中对如何突出节目的亮点有更多的创意想法。
中韩合作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照搬韩国模式,而是要总结韩国模式的优点,提出并解决中韩合作的问题,再结合中国综艺自身情况而学以致用,才能真正提高中国本土的综艺制作水平,给观众带来更多更好的综艺节目。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学院立场,欢迎来稿探讨。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