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保留唐宋余韵的日本茶及茶道

(2019-08-01 18:25:27)
标签:

旅游

文化

历史

美食

像汉字、中秋、插花、稻米、豆腐、面条等一样,日本茶也是从中国传入的。

茶叶最初传入日本,当是我国的盛唐时期,亦是日本的奈良时代。随着一批批遣唐使的往来,唐朝流行的茶及饮茶风尚,自然而然地被善于学习的遣唐使们发现、喜好和引入。至少,茶叶自公元729年以前就传入日本了。据日本大典禅师梅庄显常撰述的《茶经详说》记载:天平元年(729年),圣武天皇召见百位高僧,诵般若经,翌日有行茶之仪,向众僧赐予茶叶。这茶叶应该是遣唐使带来的,很可能就是流行于唐朝的饼茶。公元753年,百折不挠的唐代高僧鉴真,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时船抵萨摩(鹿儿岛),从此踏上了扶桑的土地。鉴真大师不仅给东国带去了佛学、医学、建筑技术、雕塑艺术、漆器工艺等,同时也带去了茶叶及饮茶习俗。

公元777年,日本僧人永忠作为遣唐僧来到长安,除了学习佛法及唐文化外,还负责接待刚从日本来的留学僧,他长时间居住于长安的西明寺(新来遣唐僧的住所)。考古学者从西明寺遗址中发现了我国年代最早的“石茶碾”(唐代饼茶的研磨工具)。可以推断,当年西明寺里已经时兴煎茶饮茶了。永忠在唐朝学习和生活了近30年,涉猎经论,解音律,同时也好品茗。他于公元805年回国。据日本敕撰正史——《日本后纪》记述:公元815422日(弘仁六年四月癸亥),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滋贺韩崎(今滋贺县大津市唐崎),便过崇福寺,又去梵释寺,大僧都(僧官)永忠亲自为天皇煎茶进献。这大概是日本正史中最早的饮茶记载。《日本后纪》又记,两个月以后,嵯峨天皇下令在畿内、近江、丹波、播磨等地种植茶叶。

在同时代,还有两位大禅师将茶树种子与栽培技术引入了日本。这两位名声显赫的禅师:一位是最澄,一位是空海。他们是公元804年,奉诏随遣唐使入唐求法的。最澄先赴长安,后入天台山,访寺求经,研习天台教。公元805年回国,在比叡山(在今滋贺县境内)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他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带回了茶树种子,栽种于日吉神社(位于滋贺县大津市)左近,后人也称日吉茶园。如今的日吉神社附近仍有一块石碑——“日吉茶园之碑”,碑文写有“此为日本最早茶园”。不知当年嵯峨天皇巡幸时所饮之茶,是否出自日吉茶园?

再说空海禅师,他随遣唐使到了长安,晚于最澄一年回国。他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创始人,学问精湛,对汉字和汉文化的研究颇具功力。据说他从唐朝归来,把所带的茶树种子播撒在佛隆寺(今奈良县宇陀市)一带,使之成为日本茶的发祥地之一。空海大师不简单,他编纂的《篆隶万像名义》,是日本第一部汉文辞典;所著的《文镜秘府论》是日中文化交流的重要文献;他还据汉字草书创制了日语平假名。

就这样,经过许多无法说出具体姓名的遣唐使们以及鉴真、永忠、最澄、空海,还有嵯峨天皇,是他们将唐朝茶的饮用、种植以及茶文化,逐步地引进到了日本。

在唐代,茶的采摘、加工和煎茶(即烹茶)都十分讲究。据陆羽《茶经》所述,茶叶“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通过这7个步骤,完成茶叶从采摘到制成茶饼的过程。其中“蒸之”,就是用蒸汽杀青(抑制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唐人煎茶的方法大致是:先用火炙烤茶饼,烤到冒香气或柔软为止,冷却后放入茶臼或茶碾中碾成茶末,并用箩筛选出符合标准的茶末备用。唐人用风炉、汤釜、清泉煎茶,一沸时加盐,二沸时取出一瓢水,并将量好的茶末投入汤釜中,等到釜中的水“势若奔涛溅沫”,此为三沸,要将刚才取出的水再放入釜中,称为“止沸育华”,这时茶煎好了,再将茶汤盛入青瓷或白瓷的茶盏,便可慢慢品饮了。以上只是粗略概说,实际操作极为精雅细致。唐代不仅煎茶所用茶具繁多(陆羽所述有24种之多),还要根据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礼仪。当时不仅有宫廷茶宴,还有寺院茶宴和文人茶宴。饮茶成为一种修身养性、优雅的生活方式。从同时代的日本汉诗中可以看出,当时日本完全采用唐代的饼茶煎煮法。

现今的日本绿茶,多称“煎茶”,沿用唐时的称谓。茶叶杀青虽然是机械化,但仍采用唐朝的蒸青法(我国一般是炒青法)。去日本时,在茶园、茶店或超市,买上几袋煎茶带回来,颇有一番复古的味道。住在纯粹的日式旅馆里,一般也能享用由唐风演化的风炉煎茶。离东京神保町书店街不远,有个不俗的地名(也是车站名)叫做“御茶之水”,一个多有茶情诗意的雅名!京都的一保堂茶铺,古风遗韵,吃茶室名曰“嘉木”,就连出售茶叶的包装纸上,还印着陆羽的《茶经》呢。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在日本的普及,还是从镰仓时代11921333年)开始的。镰仓时代与我国的南宋,大约有87年的时间重合。南宋盛行佛教,并且禅茶俱兴,吸引不少日本僧人前来修习。荣西禅师曾于乾道四年(1168)、淳照十四年(1187)两度来南宋学禅,是日本禅宗临济宗的创始人。在镰仓幕府第一代将军源赖朝的资助下,荣西在福冈(博多)创建日本最早的禅寺——圣福寺,后来又在京都创立建仁寺。将南宋的茶种(浙江天台山云雾茶)带回来,种植于最早回国登陆的九州背振山(在今佐贺县境内)和圣福寺,后来又将茶树的种植推广到京都的尾和宇治地区,“尾茶”曾经极负盛名,在现代“宇治茶”更是闻名遐迩。荣西还将南宋流行的末茶及饮茶法引入日本。我国南方方言将喝茶称为“吃茶”,荣西也将这一词汇带到了日本。他汉文撰著了《吃茶养生记》,主要讲茶的药物性能,说茶是养生之仙药,延龄之妙术,同时也介绍了茶叶的泡制和饮用方法,对饮茶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吃茶养生记》流行至今,其名气仅在陆羽《茶经》之下,荣西被尊为日本的 “茶祖”不足为怪。

宋人爱饮末茶。末茶是在茶叶采摘后立即蒸汽杀青,干燥后制成茶饼,饮用前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细粉末(比煎茶的茶末更细腻),宋以后末茶多用开水冲泡,以茶筅搅动生成乳白色泡沫,然后即可饮用。末茶出现于隋唐,盛行于两宋,特别是南宋,但在元明以后失传,就连茶碾、茶筅也见不到了。如今在日本,末茶被保留了下来,取名“抹茶”,风靡各地。日本抹茶的沏茶方法,大体沿用了宋人的普通点茶法(不点出文字或图案)。一个多月前,我去福冈(博多),专程造访承天寺,看见庭院里立有一块“茶筅供养塔”碑,用以纪念茶筅首次在日本的传入。冲制抹茶,使用茶筅搅拌,方能使茶粉与热水充分交融,品饮的抹茶才更有味道。茶筅在我们这里已然销声匿迹,但在日本的商店随便可以买到。

南宋灭亡后,经过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无力回天的明朝,还有满族统治的清朝,中国的茶文化并没有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尽管也有发展变化,也有某些进步,但渐渐缺失了唐宋的底蕴——少了高雅、精致和细腻,多了随意、粗放与实用。以宣扬皇权为目的、极尽奢华的清朝宫廷茶宴,虽然盛大而隆重,但与茶文化不沾边。喧嚣热闹的城市茶馆、名噪一时的大碗茶以及用搪瓷茶缸大口喝茶,也不能算是对唐宋茶文化的薪火接续(没有贬义)。元代的茶园被严重破坏,茶产业快速衰退,直到后期茶叶生产才有所恢复。倒是明代兴起的散茶冲泡法(开水沏茶),确实方便、实用,盛行于今。至于清代,除了《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小说描写了茶饮活动外,在260年间仅出过10余种茶书,不仅数量少,而且大多没有新意。

反观日本,元军入侵以失败告终,传统文化未遭异族蹂躏。和风雅韵,继往开来;煎茶点茶,绵延赓续。随着饮茶风尚的普及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春田珠光、武野绍鸥和集大成者千利休等大师的努力,日本创立了民族文化的代表——茶道。

日本茶道在形式上包括茶室、庭园、书画、茶具、插花、点茶、品饮等,在内容上则包涵了艺术、社交、礼仪、修行等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活动。千利休将“和、敬、清、寂”作为茶道的宗旨,也将其称为“茶道四规”。“和”与“敬”是人际关系的准则;“清”与“寂”则是指幽雅古朴的环境氛围。日本茶道追寻人与人的平等与博爱,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通过学习茶道,讲究礼仪,修身养性,行为优雅,质朴简素,并将这种精神融化到日常生活中,做到“人生如茶”。茶道已经成为人们的心灵寄托、行为规范,这与吐狂言、爆粗口、撂狠话格格不入。日本茶道的主流是抹茶道,抹茶的冲饮方法源自宋代的末茶点茶法,但在它的发源地,还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点茶、怎样点茶呢?

日本著名历史学家桑田中亲先生说:“茶道已从单纯的趣味、娱乐,前进为表现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规范和理想。”日本茶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非常广泛,从建筑、装饰、庭园、绘画、文学,到服饰、料理、家居、生活习惯乃至商业经营(如商店设计、产品策划、商业礼仪等),无不打上“和、敬、清、寂”的印记,清雅洁净,质朴细腻,散发着唐风宋韵的芳香。不了解日本茶道,就谈不上对日本社会的日常有深入的理解。

用茶筅点一盏抹茶,心绪复杂。写下这篇短文,是为了寻觅那渐行渐远的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煎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