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街衢巷陌;杨庄子

标签:
杂谈 |
河西区街衢巷陌
杨庄子,泛指南北大街中段两侧一带,东傍海河,西至小围堤道蔬菜公司河西区批发部,南至老海河,约1平方公里。现保留着在北洋新里的北洋公房纪念馆,还能让人们找到老杨庄子的遗迹。

杨庄子昔名杨家庄,传1403年,明,永乐初年,杨姓先人随燕王朱隶扫北,迁徙至此,同时还有张,李,于,孙等姓。留有杨家胡同,张家胡同,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地名。以杨姓人家最多,故命名杨家庄。1846年(津门保甲图说)已经有了记载。1901年海河挂甲寺裁弯取直后,杨家庄与挂甲寺分割到海河西岸。1949年解放后,命名为杨庄子。
1921年,在杨家庄附近建北洋纱厂(棉纺六厂),1926年建成北洋工房,为童工,棉纺工人居住之所。1937年由日本青岛维新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在杨庄子头条55号建维新株式会社天津工厂,制作硫化黑。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华北军政部接受改名为华北被服呢革总厂天津颜料分厂第二工厂。解放后改名为天津染料厂。
杨庄子还保留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杨庄子水音法鼓会,它是一个既有精美道具,又要有高超技艺,优美舞蹈动作的法鼓会。表演时以节奏紧凑,情绪激昂,气氛爆裂的特点享誉津城。
杨庄子与杨庄子渡口的名称以在天津的版图上消失的毫无综际,只保留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杨庄子渡口大约位置,是在水上运动大世界的码头。
杨庄子渡口;该渡口横跨海河,因地处杨庄子而得名,占地30平方米,沟通河西区杨庄子大街与河东区郑庄子柴场大街。据船工说,这里的渡口比天津市的年龄都大。“早在600年前,天津建卫的时候,海河河面上就已经有了轮渡,都是木头船,隔几百米就是一个渡口,水路特别繁荣,渡口的产生更早能追溯到宋朝。”

解放后改为柴油机渡船。渡口有两只船对开,轮渡长约6米,宽2.5米,是靠烧柴油航行的铁船,由于历时较久,很多地方已经锈迹斑斑。每只渡船有客位100个,往返10分钟,日渡容量近千人次,2005年时渡资每人次五角钱。八十年代前这里客流量很大,在河东区的天津钢厂,棉纺三厂,棉纺五厂上下班的职工,大部都在此过河,排上二三十分钟才能过河,那是很平常的事。如今因附近多座桥梁建成,过往之人日少。
2007年市区内仅存的杨庄子,老北开渡口全部停止了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