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区街衢巷陌;古海道

标签:
杂谈 |
河西区街衢巷陌
古海道,1985年刚命名时曾叫沽海道,春阳大街。原是海河旧道。习称老海河。老海河东起海河西岸,中与南北大街相交,经解放南路地下管涵,沿大沽南路北侧河道(登发装饰城沿大沽南路停车处,)转南楼再向被天津医院,天津日报社占用的这一片菜地止。

天津海河在1901--1923年对海河先后进行6次裁弯取直,共缩短河道26.6公里。第一次工程,就是古海道的位置。海河取直起于挂甲寺,止于杨庄子,全长1207米,削掉天津湾,火柴场湾,河东湾。1902年底结束,共缩短河道2173米。河岸的村落的地理位置也发生变化。原小孙庄大孙庄都在河东。裁弯后大孙庄到了河西,地名随寺庙演变为挂甲寺。小孙庄留在河东一直保留至今。同样,贺家口原是海河与墙子河的河闸口。裁弯后也就失去作用。

为什么海河要裁弯取直呢。据载,1858年从三岔口至大沽口全长90.1公里,但直线距离仅48.3公里。河道错综复杂,使船舶航行极为不便,海轮被迫倒驳,靠小船将货物转运到码头。挂甲寺附近的海河湾,时称天津湾,是进天津市中心第一湾。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天津,在挂甲寺附近遭村民,义和团的顽强阻击。1909年9月,逼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也将海河整治纳入条约之内。由天津督统衙门推动,海河工程局担纲起裁弯取直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