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巩义北宋皇陵——七帝八陵之永定陵。
北宋皇陵,分布在河南省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孝义和回郭镇的四个陵区(西村陵区、蔡庄陵区、孝义陵区和八陵陵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宋陵选址在此,是按五音利姓说阴阳术选址的。巩县南望嵩山少室,北有黄河滔滔,东有青龙山绵延,高山大河之间伊洛水由西向东流过。按当时的风水学说,这里极宜建阴宅,被视为头枕黄河、足蹬嵩岳、高山水来的吉祥之地。另外,此地建皇陵据说与赵匡胤要迁都洛阳有关。
北宋九帝,除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于靖康之变中被金兵虏去,死于五国城外,余其七帝均葬在这里。现存帝陵有: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炅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再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在内,统称七帝八陵。在帝陵旁还附葬有皇后、后妃、皇亲、皇族、功臣(高怀德、曹彬、蔡齐、赵普、包拯、寇准、狄青、杨延昭)等三百多座,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皇陵区。北宋皇陵前后营建160年,富丽堂皇,靖康之变,金兵南下,遭到破坏。到元代,这里只剩下帝后墓冢和上千件庞大的石刻仪仗,大宋风水宝地也成了乱坟岗。
永定陵是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的陵墓,坐落在巩义市南七公里处,南距芝田镇蔡庄村约一公里。沿着310国道南出巩义一路上坡,右手路边立着一块路标,永定陵到了。
永定陵整个"兆城"(陵区范围)占地达1800亩,有三位皇后附葬。即:章献明肃皇后刘氏、章惠皇后杨氏、章懿皇后李氏。因此陵至今尚未正式发掘,陵内情形,尚不为人知,地面上的建筑已毁无存,不过陵前的石刻马、羊、狮、虎等保存尚完好。在北宋诸皇陵中是保存得最好的一组,陵前造型硕大,雕刻精细,纹饰流畅、表情逼真,是宋代石刻艺术的上乘之作。即使我们把此陵的石刻看作是宋代造型艺术的露天展览馆,也不算过份。所以文物部门就在这座帝陵设置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参观门票每人二十元。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初名赵德昌,后改赵元休、赵元侃。历封韩王、襄王和寿王,曾任开封府尹。
至道元年(995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恒。
至道三年(997年),赵恒即位。赵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为相,勤于政事。景德元年(1004年),辽朝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赵恒亲征,双方会战距都城东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北宋,但因赵恒惧于辽的声势,并虑及双方交战已久互有胜负,不顾寇准反对,以每年给辽一定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史称“咸平之治”。
赵恒在位后期,任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赵恒也沉溺于封禅之事,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致使社会矛盾加深,使得北宋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乾兴元年(1022年),赵恒驾崩,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葬永定陵。后累加谥至膺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