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巩义北宋皇陵——七帝八陵之永厚陵。
北宋皇陵,分布在河南省巩义市的西村,芝田,孝义和回郭镇四个陵区(西村陵区、蔡庄陵区、孝义陵区和八陵陵区),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0公里。宋陵选址在此,是按五音利姓说阴阳术选址的。巩县南望嵩山少室,北有黄河滔滔,东有青龙山绵延,高山大河之间伊洛水由西向东流过。按当时的风水学说,这里极宜建阴宅,被视为头枕黄河、足蹬嵩岳、高山水来的吉祥之地。另外,此地建皇陵据说与赵匡胤要迁都洛阳有关。
北宋九帝,除徽宗赵佶,钦宗赵桓,于靖康之变中被金兵虏去,死于五国城外,余其七帝均葬在这里。现存帝陵有:太祖赵匡胤永昌陵,太宗赵炅永熙陵,真宗赵恒永定陵,仁宗赵祯永昭陵,英宗赵曙永厚陵,神宗赵顼永裕陵,哲宗赵煦永泰陵,再加上赵匡胤父亲赵弘殷的永安陵在内,统称七帝八陵。在帝陵旁还附葬有皇后、后妃、皇亲、皇族、功臣(高怀德、曹彬、蔡齐、赵普、包拯、寇准、狄青、杨延昭)等三百多座,是中国中部地区最大的皇陵区。北宋皇陵前后营建160年,富丽堂皇,靖康之变,金兵南下,遭到破坏。到元代,这里只剩下帝后墓冢和上千件庞大的石刻仪仗,大宋风水宝地也成了乱坟岗。
永厚陵是北宋第五位皇帝英宗赵曙的陵墓。治平四年正月八日丁巳(1067年1月25日),宋英宗因病驾崩于福宁殿,享年36岁,殡于殿西阶,庙号英宗,群臣上谥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八月二十七日癸酉,葬英宗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旧名"和儿原"的一块高地上,东南距永昭陵只有500米远近)。1982年1月,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永厚陵,陵台残高15米,底呈正方形,每边长55米,陵前石刻尚残存16件,其中的"望柱"雕刻特别精美,它呈八棱形,每面都有精雕细琢的云龙纹,纹饰细如游丝,流动变幻,为宋陵石雕佳品。陪葬在永厚陵的,还有赵普、曹彬、狄青和杨延昭等。
永厚陵历史上曾经遭遇过多次严重盗掘,现在陵台上有多处盗洞,而且已经严重塌陷。永厚陵下宫遗址目前被巩义气象站和其他单位占据,破坏比较严重,只能发现石狮一对。
在永厚陵北部不远,就是陪葬于永厚陵的宣仁圣烈高皇后,这位皇后是北宋晚期政坛的铁娘子,是王安石变法和一切变法派的死对头。尤其在他孙子哲宗在位时,垂帘听政,改元元佑,对变法派章惇,吕惠卿,蔡确等大加迫害。重用保守派司马光,苏轼,文彦博等人,使得北宋晚期进入一个大动荡时期,直接导致了北宋灭亡。
陪葬在厚陵西北的还有三座陪葬墓,墓主为英宗另外两个儿子赵灏赵頵以及一个孙子赵俊,都位于巩义面粉厂附近,而且已经发掘,地面原有石刻现已不在原处。不少材料上说,狄青和杨六郎也陪葬永厚陵,估计说的就是这三座陪葬墓的两座。又是以讹传讹的所谓功墓。
赵普是赵匡胤的首席智囊。宋皇朝的建立和制度设施的擘划、制订,都与他不可分开。其墓在今巩县北山口乡北官庄地南。狄青,汾州人,出身行伍,为北宋名将,其墓在北山口乡南山口村,地面坟冢也已不存。杨延昭即妇孺皆知的杨六郎,他曾防守北边三关(益津、瓦桥、淤口关,在今河北雄县、伯县境内)20余年,病死任所,真宗命人护丧回朝安葬,其墓在今巩县城制药厂院内。今天墓前还留有石刻雕像数件。在永厚陵北500米处(今面粉厂院内),有赵曙儿子吴王颢的墓葬。
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
宋英宗幼年被无子的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佑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赵曙为帝之后,任用旧臣韩琦、欧阳修等人,不想改革,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