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数学“减负”案例分析

(2020-04-22 16:16:39)

背景:

看见我的学生整日背着沉重的书包,我也掂量过,挺沉。我感叹,我们那一代的童年大多数时间是玩耍,而今的孩子,太累了。过重的课业负担,来自社会、家庭、学校等等方面的压力,使孩子们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减负”势在必行。

思考:

做为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样教学,才能让孩子们轻轻松松的掌握知识呢?当然了,我们不能降低要求,教学大纲一再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是的,兴趣是动力,如果有兴趣,学习将是学生爱做的活动,怎么样才能让学生有学习兴趣呢?要让学生的书包“轻一点”,我们只能向课堂、向课后作业去要求“减负”。

案例一:

《圆的面积》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的内容,课中要让学生理解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年龄小,极限思想对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尤其是对圆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学生容易走入长方形面积是圆的面积的近似值这一误区。针对这一点,我在教学本课时制作课件,把分别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64份,然后切割拼凑成近似的长方形。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变化过程。在学生看了4份、8份、16份的演示后,我这样问学生:同学们,再继续分下去会怎样呢?学生根据经验,会说出:长方形越来越标准了。师:是这样吗?请看。然后演示32份、64份的割拼过程,让学生直观验证,最后引导学生:同学们,如果老师就这样无限分下去,最后拼成的长方形是怎么样的呢?他的边会怎么样?学生会答出:边越来越直了,最后是一个标准的长方形了。师追问:会是一个正方形吗?然后,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不会是正方形,因为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圆周率乘半径,而宽是半径。所以绝对不会是正方形了。就这样极限思想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学生易于接受。

案例分析:

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虽然教师在备课中下了功夫,但是课堂上带给学生的是直观的。我相信,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的知识是牢固的。这一案例教给我们的,减负是让学生轻松学习,高效率的学习,但绝不是降低要求,同时,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扎实备课,力求寻找更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

案例二:

要减负,课后作业的布置上一定要精心挑选。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请按一比一百的比例尺画出你自己房间的平面图,要求能看出房间的布局。”学生听后,特别高兴,觉得晚上只有一道题。其实,要完成这样的作业是不简单的,学生必须经历测量实际距离、通过比例尺计算出图上距离、然后学生画出图形,这样复杂的过程。,虽麻烦,学生却乐于去做,作业已经改变了以往只是书写的模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动手操作、绘画。第二天,让学生展示作业,对自己房间向大家做一讲解。

案例分析:

毫无新意的书面作业一成不变,学生肯定厌倦了,所以,当我们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学生的作业经历了测量、计算、绘画,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高,各个学科之间也联系起来。这样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喜欢的。当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不会认为是累,而是享受。如果我们让学生在享受中完成作业,我想,学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是多么的累了,而是享受自己丰收的成果。

案例三:

人教版版数学第十册《正负数(一)》一课教学中,有关正负数减法的问题,小学生不好理解,而减法法则又不能告诉孩子。这时,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太空游戏”,体会两次进餐时间间隔,我这样问:第一次进餐是在火箭发射前几小时呢?火箭发射后几小时再次进餐的?两次相隔几小时呢?怎么算出来的?一连串的问题,是很有条理的,学生在老师追问下,算法应该理解了,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没有给学生加重负担,为以后初中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案例分析:

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联系实际、适时诱导,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我相信,有了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负担,是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